山西省轄縣級市,臨汾地區(qū)代管。地區(qū)行署駐地。位于省境中南部,臨汾盆地中央。轄8街道9鎮(zhèn)16鄉(xiāng)。面積1304平方千米,人口62萬人,市政府駐鼓樓東大街。(本頁根據(jù)《中國政區(qū)大典》,1997年左右資料)
南街街道 1948年改南街區(qū)公所,1958年改南街分社,“文革”時期改紅旗街街道,1981年改南街街道。位于鼓樓東大街南部。面積5.8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交通以城區(qū)馬路為主。轄平陽南街、南洪家樓、南財神樓、南青獅子口、斜胡同、體育街、扁擔巷、臨師、琉璃巷、環(huán)城南、姜家泊池、臨汾監(jiān)獄、健康巷、堯都街、汾南里、休干所、司法巷、秦蜀街、姚家園、五一西路、堯鄉(xiāng)、南堯、太茅23個居委會。
車站街道 1965年改東站街街道,1966年稱東風街街道,1980年改車站街道。位于市區(qū)東北部。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區(qū)內(nèi)主要街道有車站街、平陽北街、向陽路建改路、幽并街。轄臨鐵第一、臨鐵第二、臨鐵第三、臨鐵第四、臨鐵第五、臨鐵第六、臨鐵第七、臨鐵第八、臨鐵第九、臨鐵第十、臨鐵第十一、平陽北、五道廟、○二七、建改南、建改北、建改中、向陽路、運輸公司、水車巷、幽并街21個居委會。
辛寺街道 1982年從原東關(guān)街街道分治,改辛寺街道。位于市區(qū)東部偏北,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交通以城區(qū)馬路為主。轄節(jié)氏莊、兵站路東、掛甲莊、小十字北、牌樓巷、李家囫圇、小東門、平陽公寓、郵電、農(nóng)機公司、公路分局、電業(yè)局、電力技校、糧食局14個居委會。桷洼巷保留著古清真寺一座。
鼓樓西街街道 1948年改西街道辦公所,1960年改西街分社,1971年改紅衛(wèi)路西街街道,1985年改鼓樓西街街道。位于市區(qū)西南部。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交通以城區(qū)馬路為主。轄鼓樓西街、鐘樓巷、馬尾街、福興巷、印染巷、秦蜀巷、奶牛場、地區(qū)染料廠、師大南家屬區(qū)、師大北家屬區(qū)10個居委會。轄區(qū)內(nèi)有為紀念1948年解放臨汾而英勇犧牲的人民英雄而修建的烈士陵園。
鄉(xiāng)賢街街道 1985年復置鄉(xiāng)賢街街道。位于市區(qū)東南隅,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交通以城區(qū)馬路為主。轄長胡同東、水車、機械廠、小十字南、長胡同西、新生巷、煤機廠、新村、新建路、五一東路、煤化巷、亢家胡同、水門街、平陽南、烏鴉巷、羅家圪垯北、羅家圪垯南17個居委會。
水塔街道 原屬西街街道,1985年析置水塔街道。位于市區(qū)西北部。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主要街道有平陽南街、迎春南街。轄三義巷、蓮花池、北門巷、城北、軍分區(qū)、水塔、朝殿、環(huán)城、鼓樓西、地委機關(guān)10個居委會。
解放路街道 1948年改北街公所,1958年改北街分社,“文革”期間改解放路街道至今。位于市區(qū)中北部。面積1.1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主要街道有向陽路、鼓樓東大街、鼓樓北街、平陽北街。是政治、經(jīng)濟、商貿(mào)、文化中心。轄北洪家樓、商會巷、孫賓廟、行署巷、興隆巷、環(huán)城中路、八府巷、向陽路、三中巷、北財神樓、科委巷、廣宣街、金龍、平陽、北廿府口、北青獅子口、福臨、龍?zhí)缎^(qū)、二一三、臥牛小區(qū)、動力廠、八角樓22個居委會。
鐵路東街道 1984年改鐵路東街道。位于市區(qū)東部,為市屬主要工業(yè)區(qū)。面積6平方千米,人口4.8萬人,南南同蒲鐵路、臨浮公路過境。轄臨鋼路、有機化工廠、臨鋼一、臨鋼二、臨鋼三、臨鋼四、臨鋼五、臨浮路、解放東路一、解放東路二、解放東路三、地礦業(yè)公司、鐵三段、臨紙、棉麻、省公路二處、臨紡、鑄造廠、互感器、鐵十五局、鐵十二局、橋東、二中路、電控廠、汾東路、地區(qū)工程公司、189師、冶建、地區(qū)金屬公司29個居委會。
魏村鎮(zhèn) 1958年設魏村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市境西北部。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臨大公路過境。轄羊舍、羊舍莊、和村、魏村、車輻、西郭、山底、梁家莊、吳家莊、吉家莊10個行政村。古跡有省級重點文物牛王廟戲臺。
土門鎮(zhèn) 1958年設土門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市境西北部。面積45.1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臨大公路橫穿而過。轄土門、東澗北、西澗北、亢村、溝北、柴里、東羊、李仵、南社、燕家莊、古鎮(zhèn)、景家莊、田村、墳上、鴉兒溝15個行政村。省級重點文物有東岳廟舞臺、晉王墳、土門石橋、土門堡等。
吳村鎮(zhèn) 1958年置吳村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市境西面北部。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大運公路橫貫境內(nèi)。轄吳南、永勝、王曲、吳北、南太澗、北大澗、東郭、徐村、上太明、喬化、洪堡、孫曲、南王、屯里、邰村15個行政村。古跡有王曲村的東岳廟元代舞臺。
大陽鎮(zhèn) 1958年置大陽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市境東南部。面積53.4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臨浮公路貫穿全境。轄大陽、孝養(yǎng)、坡子、王稚、大堡、東堡頭、靳里、靳里溝、陳埝、北合理莊、上陳、古賢、老母、蘭里、官雀、上陽、西河堤、賢莊等19個行政村。古跡有官雀遺址。1946年9月22日,臨浮戰(zhàn)役發(fā)生于此。
喬李鎮(zhèn) 1958年置喬李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市境東北部。面積33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北永安、喬李、南麻、北麻、北高、南羊、北侯、南侯、店頭、王村、南高11個行政村。古跡有麻胡墳。
北城鎮(zhèn) 1972年置城區(qū)公社,1985年復置鄉(xiāng),1991年改北城鎮(zhèn)。位于市境北部。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太三公路、南南同蒲鐵路穿境而過。轄南孝、郭家莊、黨家樓、高河店、南焦堡、上樊、下樊、坂下、北孝9個行政村。古跡有著名的高粱城堡。
金殿鎮(zhèn) 1961年置金殿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市境西南部。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臨新公路貫穿全境。轄金殿、東麻冊、伍默、伍級、桑灣、杜家莊、城居、新風、蘇村、蘭村、朔村、官豈、賈冊、壇地、東靳一、東靳二16個行政村。古跡有著名的金城遺址。
縣底鎮(zhèn) 1958年置縣底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市境東南部。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臨鄧公路過境。轄東賈、賈墻、楊家墳、朱村、翟家莊、翟村、縣底、東杜、侯村、澗頭、席村、上宮、埝下、東里、龐杜15個行政村。
劉村鎮(zhèn) 1958年置劉村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市境西北部。面積51.5平千米,人口2.4萬人,臨大公路、臨吉公路、309國道、大運公路過境。轄劉北、劉南、劉西、興旺莊、北臥、南臥、北劉、南劉、楊家莊、土佳坡、高堆、官場、嘉泉、北蘆、南蘆、三喬、馬務、北段、南段、寄家莊、參峪、窩溝22個行政村。古跡有金城堡遺址,高堆龍山文化遺址。古代名將霍去病、霍充出生于高堆村。
西頭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置西頭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部。面積85平方公路,人口0.7萬人,土(門)西(頭鄉(xiāng))干線公路過境。轄小腰、西頭、玉雞溝、牛王嶺、二駒、南羊溝、坡頭、王汾、李家莊、太山坡10個行政村。
龍祠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設龍祠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面南部。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安(陽)延(安)公路、臨宜公路過境。轄晉掌、龍祠、河北、河南、北杜、賈平斗、中杜、西杜、三景、王莊、峪里、高家莊12個行政村。景點有龍祠廟等。
堯廟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屬平陽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南部。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大運公路、太三干線公路在此交匯。轄堯廟、伊村、神劉、王莊、大韓、下靳、金井、杜村、喬村、郭村、西趙、東趙12個行政村。傳說為堯的故鄉(xiāng),現(xiàn)建有堯廟。
城隍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置城隍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東部。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臨響公路過境。轄城隍、南喬、劉村、靳村、梁村、王村、許村、合理莊、蘆家莊、屯斗、道東、黃寺頭、李子角13個行政村。古跡有南合理莊遺址。
一平垣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置一平垣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西北部。面積129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臨大公路貫穿全境。轄一平垣、張家莊、核桃凹、卓里、赤河、坂底、料匯胡同、鄭家莊、蟒王、楊家坡、連家窯、辛店、宮道窯、閆馬河、丁家莊、羅家圪垛、段家凹、閆馬莊、嶺上、房家凹20個行政村。
郭行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置郭行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東北部。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臨翼公路支線貫穿全境。轄郭行、太平、上村、內(nèi)鼻、喬村、東河堤、李家莊、北郭、張家莊、鄭家莊、南郭、岳壁、下馬莊、張村等15個行政村。古跡有古帝堯陵。
東張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置東張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東北部。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臨翼公路過境。轄西堡頭、里仁、東段、西段、閆馬莊、東張、西張、泉坡、南永安、下康莊、西孔郭、東孔郭、北王、南練李、北練李、新郭行16個行政村。
小榆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置小榆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西南部。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臨新公路、臨宜公路過境。轄小榆東、小榆西、錄井、席坊、西麻冊、界峪、西宜、姑射、峪口、寨頭10個行政村。有重點文物“仙洞溝”。
泊莊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61年置泊莊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西部。面積18.2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大運公路貫穿東部,與臨大公路交匯于平陽汾河大橋西端。轄泊莊、堡子、泊段、沙喬、馬站、韓家莊、澗頭、喬家院、左義南、周家莊、陶家莊、樊家莊、上澗北、漁家莊、東宜、孔家莊、青城、澗上、左義北、下澗北20個行政村。古代名將衛(wèi)青出生于青城村。
賀家莊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置賀家莊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東南部。面積60.2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臨浮公路貫穿全境。轄賀家莊、東下莊、東李家莊、畛北角、清樂院、蘇寨、趙南河、趙北河、東坡、口子里、鳳凰嶺、酸棗凹、上吳莊、浮峪河14個行政村。
大蘇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置大蘇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東南部。面積38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臨大、臨浮公路過境。轄西下莊、北席、柏山、南席、楊村、西溝、大王、東風、大蘇、小蘇、柏壁、溝東、西李家莊、亢垣、趙王莊15個行政村。古跡有高堆仰韶文化遺址。
段店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屬平陽公社,1964年置段店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東部。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臨浮公路、臨響公路縱貫全境。轄段店、口子、西河里莊、千伏、趙下、東王、西王、康莊、康莊堡、九州堡、翟莊、孟莊、李堡、孫喬、東孫、東鄧、西鄧、新民18個行政村。
枕頭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62年置枕頭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西南部。面積175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臨宜公路、臨河公路橫貫境內(nèi),國防公路從南院頭到達延安。轄枕頭、王斗、圪垛、垣上、桑迪、西莊、安溝、豁口、郭家莊、院頭、嶺上、洪通、米居、儀上、棗林、蒼上、西道、后掌、馬家梁19個行政村。
賈得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9年置賈得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東南部。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臨陶公路、西大支線公路過境。轄賈得、封侯、賈住、鵝舍、賈升、東亢、桃園、莊里、東秦、西秦、西亢、石村、郭村、南孫、小賈、柴村、喬家莊、亢家莊、七里村、賈材、周家莊、程村、靳家莊、刁家莊、興村25個行政村。
屯里鄉(xiāng) 原為鄉(xiāng)建制,1958年置屯里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市境北部。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大運、太三公路橫貫境內(nèi)。轄屯里、韓村、溝上、梁村、賈村、西張堡、東張堡、西高河、東高河、西蘆、東蘆曲、北焦堡12個行政村。古跡有韓村遺址。
河底鄉(xiāng) 1958年建河底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區(qū)30千米。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臨宜公路,臨河公路橫貫鄉(xiāng)境。轄河底、十畝、張馬莊、三交、何家?guī)X、西凹、靳家川、蒼圪臺、交口、東安10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