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置祿豐縣。據《今縣釋名》:“舊為祿琫甸,白村烏僰蠻居之,蠻語石為祿,甑為琫,江中有石如甑,故謂之祿琫,偽為祿豐。”現祿豐縣于1958年由祿豐、羅次、廣通、鹽興4縣合并而成。
原祿豐、羅次縣,西漢為秦臧縣,屬益州郡;東漢為秦臧縣,屬益州益州郡;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改益州郡為建寧郡,秦臧縣屬益州建寧郡;西晉為秦臧縣,屬寧州建寧郡;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建都郡;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劍南道姚州屬求州地;唐南詔國時,祿豐為龍和城,羅次為次賧,屬拓東節度求州地;宋大理國時,祿豐為碌奉甸,羅次為羅部,先屬鄯闡府(今昆明),后屬威楚府。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安寧州,并析置祿豐縣(治白村)屬安寧州,安寧州隸屬中慶路;同年置羅次州,屬中慶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羅次州改羅次縣,二十七年(1290)改屬安寧州,治壓磨呂白村。明洪武十五年(1382),安寧州屬云南府。弘治十三年(1500),羅次縣直屬云南府;祿豐縣仍屬安寧州,上隸云南府。清雍正三年(1725),祿豐縣直屬云南府。雍正八年(1730)7月,祿豐、羅次2縣屬迤東道云南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屬云武糧儲道云南府。民國初年,祿豐縣、羅次縣屬滇中道;民國18年(1929),廢道直屬云南省。
原廣通縣周為百濮地,春秋楚步逃難于濮。西漢屬益州郡,東漢屬益州益州郡,三國蜀漢屬益州建寧郡,西晉屬寧州建寧郡,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建都郡,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劍南道姚州屬望州地,唐南詔國為路睒,屬弄棟節度。宋大理國為路睒,屬威楚府。元憲宗七年(1257)置路睒千戶,至元十二年(1275)改為廣通縣(彝語意:路坦),治龍戲新柵,屬南安州(今雙柏),上隸威楚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廣通縣直屬楚雄府。清沿明制,為廣通縣,屬楚雄府。雍正八年(1730)7月,楚雄府屬迤西道(治大理府)。民國初年為廣通縣,屬滇中道。原鹽興縣的黑井,自唐天寶時即辟鹽井,先后有黑、猴、瑯3個鹽井,民國2年(1913)4月,以定遠(牟定)、廣通兩縣之黑鹽井等地方析置鹽興縣。民國18年(1929)廢滇中道,廣通、鹽興縣直屬于省。民國35年(1946),廣通、鹽興縣屬云南第八行政督察區(駐姚安縣)。
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盧漢宣布起義。在中共滇北地委領導下,1950年1月2日、1月9日、2月1日、2月10日分別成立了中共羅次、祿豐、廣通、鹽興4縣工委。1950年3月下旬,滇北地委改稱武定地委,羅次縣仍屬武定專區,祿豐、廣通、鹽興劃歸楚雄專區。同時批準將中共祿豐、廣通、鹽興縣工委改為縣委;1952年12月24日,經中共云南省委批準,將羅次縣工委改為中共羅次縣委員會。1953年4月武定專區和楚雄專區合并,羅次縣亦并入楚雄專區。
1950年1月,祿豐縣轄6個區,羅次縣轄4個區;2月,鹽興縣轄2個區,廣通縣轄5個鄉鎮;3月中旬,區、鄉建制作了調整:祿豐縣由原來的6個區調整為3個區,廣通縣由原來5個鄉、鎮改為3個區,鹽興縣仍設2個區。10月,祿豐縣第三區米川鄉劃歸易門縣,易門縣北區(今川街鄉)劃歸祿豐縣第三區,4縣共11個區。
1951年冬,為方便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4縣區級行政區劃又作了調整,祿豐縣設4個區,羅次縣設3個區,廣通縣由原來3個區劃為4個區。1951年8月,鹽興縣將同年3月由廣通縣劃來的云龍鄉(即:今柳青、高家村、羊毛嶺、波河羅、新莊、安樂、硝井等村)和本縣的瑯井、妥安等鄉合并成立第三區。1955年10月31日,各區名稱一律以區政府所在地名稱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