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臺灣正式歸還。國民黨政府接管臺灣,考慮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將日本統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為八縣,并將日本統治時期的11市改為9省轄市、2縣轄市。其中:臺北管轄區域:臺灣本島,東為基隆區貢寮鄉卯澳(三貂角),位于東經122°0′13″;西為新莊區小南灣,位于東經121°16′44″;南為蘇澳區南澳鄉大濁水溪河口,位于北緯24°18′49″;北為淡水區石門鄉頭圍(富貴角),位于北緯25°17′49″。東西北三面臨海,南與新竹、臺中、花蓮三縣毗鄰,縣界自林口臺地的南面山地起,經插天山、摟蘭山、桃山、南湖大山,以大濁水溪與花蓮縣為界,內涵臺北、基隆兩省轄市。面積4480.4875平方千米,人口832269人。管轄附屬島嶼有:龜山島、龜卵島及釣魚列嶼的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沖北巖、沖南巖、北小島、南小島、飛瀨小嶼等10島嶼。管轄縣轄宜蘭市及七星、淡水、基隆、宜蘭、羅東、蘇澳、文山、海山、新莊、等9區,共40鄉鎮(12鎮、28鄉)。臺北縣政府于1946年1月16日正式成立,縣治初設于臺北市城中區華山。1946年12月11日,縣政府失火燒毀,于1947年1月16日遷于海山區板橋鎮,以海山郡役所為縣政府。
1947年1月,羅東區濁水鄉更名為太平鄉。1月31日,將臺北縣基隆區的七堵鄉劃歸基隆市。2月4日,撤銷七星區,所轄鄉鎮并入淡水區;撤銷蘇澳區,所轄的鄉鎮并入羅東區;撤銷海山區,所轄的鄉鎮由縣政府直轄。4月1日,將新莊區的鷺洲鄉分為三重鎮及蘆洲鄉。
1948年1月1日,宜蘭區的頭城鄉改為頭城鎮。1949年3月,設立北峰區,管轄羅東區的南澳鄉、太平鄉及文山區的烏來鄉。1949年7月,臺灣省政府設立草山管理局,將原屬臺北縣的士林、北投二鎮為管轄區域,8月26日正式成立。
1950年3月1日,將文山區的深坑鄉分為深坑、木柵二鄉及景美鎮,劃新莊區新莊鎮的一部分設立泰山鄉。1950年3月31日,臺灣省政府第143次委員會會議通過:草山管理局更名為陽明山管理局。
1950年臺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其中臺北縣分為臺北、宜蘭二縣。臺北縣管轄七星、海山、新莊、文山、淡水、基隆6區,計34鄉鎮。548426人,面積2257.4873平方千米。 臺北縣轄板橋、樹林、鶯歌、三峽、新莊、三重、新店、景美、淡水、汐止、南港、瑞芳等12鎮,及中和、土城、蘆洲、五股、泰山、林口、木柵、深坑、石碇、坪林、三芝、石門、八門、內湖、平溪、雙溪、貢寮、金山、萬里、烏來等20鄉,暨陽明山管理局轄區的士林、北投二鎮(陽明山管理局的面積119.0106平方千米)。疆界:東為貢寮鄉洋萊萊,位于東經122°01′16″;西為林口鄉小南灣下福,位于東經121°16′31″;南為烏來鄉摟蘭山,位于北緯24°40′51″;北為石門鄉富貴角,位于北緯25°18′11″;本縣中心位置為石碇鄉,位于東經121°39′27″,北緯24°19′55″。東北兩面臨海,西與桃園縣想接,南與宜蘭縣為界,內涵臺北、基隆兩省轄市及陽明山管理局。縣政府暫設于板橋。
1958年4月1日,設立永和鎮,由中和鄉分置。1961年4月1日,三重鎮改制為縣轄市三重市。1968年7月1日,臺北縣的南港鎮、內湖鄉、木柵鄉、景美鎮,以及陽明山管理局所轄的士林、北投兩鎮一并劃歸臺北市。1972年7月1日,板橋鎮改制為縣轄市板橋市。1979年1月1日,中和鄉及永和鎮改制為縣轄市中和市、永和市。1980年7月1日,新莊鎮及新店鎮分別改制為縣轄市新莊市、新店市。1993年6月26日,土城鄉改制為縣轄市土城市。1997年10月6日,蘆洲鄉改制為縣轄市蘆洲市,全鄉36村改稱全市36里。1999年7月1日,汐止鎮改制為縣轄市汐止市。1999年10月4日,樹林鎮改制為縣轄市樹林市。
2007年10月1日,臺北縣升格為準“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