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歷史悠久。因境內西部蠻河(又名蠻水)而得名。蠻河古時又名夷水。“夷”“宜”諧音,宜城即夷水城之意,屬以水命名的地名。夏朝屬于豫州,稱為己國,西周時是若、羅、鄢三個封國的土地。春秋戰國時楚在此設若、羅、鄢三邑。秦滅楚后在此設己、若、鄢三縣,屬南郡。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將鄢縣改為宜城縣。南朝宋大明元年廢宜城縣,置華山縣,梁改率道縣。西魏改華山縣為漢南縣。唐貞觀八年(634)省漢南入率道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率道縣為宜城縣。
宋屬襄陽府,元屬襄陽路,明、清屬襄陽府。1914年屬襄陽道,1932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1935年屬第五行政督察區。1944年改名自忠縣(1940年抗日將領張自忠將軍在宜棗戰役中于南瓜店以身殉國)。1949年復為宜城縣,屬襄陽專區。1970年屬襄陽地區,1983年屬襄樊市。1994年6月10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3號)撤銷宜城縣,設立宜城市(縣級),以原宜城縣行政區域為宜城市行政區域。政府駐地由北街遷往中華路28號。由襄樊市代管。
1995年,宜城市面積2115平方千米,人口約52萬人。轄3個街道、10個鎮、4個鄉:鄢城街道、龍頭街道、雷河街道、小河鎮、朱市鎮、劉猴鎮、上大堰鎮、孔灣鎮、璞河鎮、鄭集鎮、流水鎮、板橋店鎮、王集鎮、李垱鄉、新街鄉、謳樂鄉、南營鄉。共有193個行政村。市政府駐鄢城街道(原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宜城市總人口522835人,其中:鄢城街道53464人,龍頭街道60341人,雷河街道34628人,鄭集鎮38403人,小河鎮31520人,朱市鎮24428人,劉猴鎮22624人,孔灣鎮18842人,璞河鎮37914人,流水鎮31173人,板橋店鎮22160人,王集鎮37476人,上大堰鎮16204人,李當鄉13593人,謳樂鄉19581人,南營鄉40185人,新街鄉14389人,原種場5910人。
2004年,全市轄鄢城、南營2個街道和流水、板橋店、小河、劉猴、鄭集、孔灣、王集7個鎮。共有35個社區、179個行政村。
2008年,恢復設立雷河鎮;將原鄢城街道的廖河、和平、民主、七里、官堰、新河、辛常、新集、前鋒、泉水、胡耳、季蓮等12個行政村和雷河、和平街、東方、鄂西等4個社區劃歸雷河鎮管轄,鎮政府駐廖河。調整后,全市轄2個街道、8個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宜城市常住總人口其中:512530人,鄢城街道133877人,南營街道42060人,鄭集鎮69169人,小河鎮50922人,劉猴鎮31807人,孔灣鎮19514人,流水鎮49832人,板橋鎮40391人,王集鎮34258人,雷河鎮36498人,大雁工業園區42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