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地域,唐屬長溪縣,元屬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寧州改設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福寧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升州為府,設霞浦縣,福鼎屬霞浦縣地。乾隆四年(1739年),析霞浦縣勸儒鄉之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置福鼎縣,屬福寧府。據《讀史方輿紀要》,因縣有福鼎山而得名。
民國元年(1912年),福鼎屬東路觀察使;民國3年,改東路觀察使置閩海道;民國14年,廢道,直屬省轄。民國23年,屬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區署駐福安);次年,第二行政督察區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第一行政督察區改為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第八行政督察區復改為第一行政督察區,福鼎均屬其管轄。
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屬浙江省溫州地區;同年10月,福鼎改屬福建省福安專區(1970年7月改寧德地區)。1995年10月13日,民政部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福鼎撤縣設市(縣級);同年12月27日,福鼎市政府正式掛牌成立。
1995年,福鼎縣陸地面積1461.7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4959.7平方千米。總人口530863人,其中,漢族人口493904人,占總人口的93.04%;畬族人口29313人,占總人口的5.52%;回族人口7547人,占總人口的1.42%;其他少數民族人口99人。(數據來源于《福鼎縣志》)
1996年,福鼎市面積1516平方千米,人口約53.1萬人,畬族占5.8%。轄12個鎮、1個鄉、1個畬族鄉:桐山鎮、桐城鎮、貫嶺鎮、前岐鎮、沙埕鎮、崳山鎮、店下鎮、秦嶼鎮、白琳鎮、點頭鎮、管陽鎮、磻溪鎮、疊石鄉、硤門畬族鄉;山前、龍安、佳陽。市政府駐桐山鎮。(數據來源于《政區大典》)
1998年,撤銷桐山鎮和桐城鎮,設立桐山街道、桐城街道和山前街道。2000年,從前岐鎮劃出佳陽、后洋、周山、佳頭、龍頭灣、上庵、三丘田、安仁、象洋、蕉宕、羅唇、雙華12個村,設立佳陽鄉,佳陽鄉政府駐佳陽村。區劃調整后,福鼎市轄3街道10鎮2鄉1民族鄉:桐山街道、桐城街道、山前街道、秦嶼鎮、前岐鎮、點頭鎮、沙埕鎮、白琳鎮、店下鎮、貫嶺鎮、磻溪鎮、管陽鎮、崳山鎮、疊石鄉、佳陽鄉、硤門畬族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福鼎市常住總人口521070人,其中:桐山街道44553人,桐城街道62660人,山前街道24907人,貫嶺鎮18822人,前岐鎮39264人,沙埕鎮33419人,店下鎮38215人,秦嶼鎮50501人,磻溪鎮24615人,白琳鎮40720人,點頭鎮41608人,管陽鎮39162人,崳山鎮5362人,硤門畬族鄉14885人,疊石鄉16608人,佳陽鄉17462人,龍安開發區8307人。
2003年末,福鼎市戶籍人口56.3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14萬人。轄3個街道、10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
2009年1月5日,省政府(閩政文[2009]4號)批復同意撤銷佳陽鄉,設立佳陽畬族鄉。調整后,全市轄3個街道、10個鎮、3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福鼎市常住總人口529534人,其中:桐山街道60451人,桐城街道90108人,山前街道41793人,貫嶺鎮13982人,前岐鎮37632人,沙埕鎮25307人,店下鎮29982人,秦嶼鎮58839人,磻溪鎮15277人,白琳鎮34501人,點頭鎮34441人,管陽鎮34242人,崳山鎮3463人,硤門畬族鄉13506人,疊石鄉11041人,佳陽鄉10983人,龍安開發區139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