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中國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天山南麓與昆侖山北麓的結合部,西北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面積1.92萬平方千米,人口4.2萬,有漢、維吾爾、柯爾克孜等民族,其中柯爾克孜族占70.1%,轄2個鎮、9個鄉:烏恰鎮、康蘇鎮、黑孜葦鄉、烏魯克恰提鄉、吉根鄉、波斯坦鐵熱克鄉、巴音庫魯提鄉、膘爾托闊依鄉、鐵熱克鄉、托云鄉、吾合沙魯鄉?h政府駐烏恰鎮。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二牧場。(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整理,1997年左右資料)
烏恰鎮 縣政府駐地。位于縣境中部的黑孜葦盆地。面積3平方千米,人口0.6萬。“烏恰”是“烏魯克恰提”的縮譯,系柯爾克孜語譯音,意為“雄偉的山口”,也含有“濤濤的水口”之意。1947年成立黑孜葦鎮,1984年改稱城關鎮,1985年毀于地震,1986年建新城定名烏恰鎮。
康蘇鎮 位于縣城以西,距縣城19千米。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4個居委會(按序數命名)。1958年成立康蘇鎮,1959年與康蘇鋼鐵廠合并成立康蘇礦區,1984年重設鎮。邊防公路與康蘇河均從鎮中穿過。
黑孜葦鄉 位于縣城南3.5千米。面積2782.4平方千米,人口0.5萬,其中柯爾克孜族占72.4%,轄庫勒阿日克、也克鐵熱克、阿熱布拉克、康西灣4個行政村。“黑孜葦”系柯爾克孜語譯音,意為“紅色的洼地”。1950年設黑孜葦鄉,1958年建公社,1969年更名東方紅公社,1984年復改黑孜葦鄉。康蘇河和庫孜洪河流經鄉境。
烏魯克恰提鄉 位于縣城西74千米,北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面積3939.9平方千米,人口0.4萬,均為柯爾克孜族。轄庫爾干、瓊鐵熱克蘇2個行政村。“烏魯克恰提”系柯爾克孜語譯音,意為雄偉的山口。建縣之初,縣治曾設于此。1950年設烏魯克恰提鄉,1958年成立公社,1960年更名東風公社,1984年復改烏魯克恰提鄉。地處克孜勒蘇河與卓尤勒干河交匯的沖積扇上,四周群山聳峙,中部地勢平坦。邊防公路從鄉中部穿過。
吉根鄉 位于縣城西94.5千米。是中國最西部的一個鄉。西北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面積3270.3平方千米,人口0.2萬,柯爾克孜族占99.6%。未設行政村,只有3個村民小組。屬純牧業鄉。“吉根”系柯爾克孜語譯音,意為“聚會”。1950年設立吉根鄉,1962年建反修公社,1984年復改吉根鄉?俗卫仗K河穿境而過。
波斯坦鐵熱克鄉 位于縣城南51千米。面積877.7平方千米,人口0.2萬,柯爾克孜族占99.6%。轄喬爾波、依買克2個行政村。“波斯坦鐵熱克”系柯爾克孜語譯音,“波斯坦”意為美麗的綠洲,“鐵熱克”意為楊樹。1958年成立波斯坦鐵熱克公社,1969年更名永忠公社,1984年改設波斯坦鐵熱克鄉。森林資源豐富,西南部山區有天然云杉林。
巴音庫魯提鄉 位于縣城東北41千米。 面積1317.3平方千米,人口0.2萬,其中柯爾克孜族占99.2%,轄巴音庫魯提、克孜勒阿根2個行政村。1950年成立巴音庫魯提三鄉,1962年建巴音庫魯提公社,1968年更名紅旗公社,1984年改設巴音庫魯提鄉。吐爾尕特口岸公路從鄉中部穿過。恰克瑪克河穿境而過,水源豐富。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二牧場。
膘爾托闊依鄉 位于縣城南43.5千米。面積4221.2平方千米,人口0.5萬,均為柯爾克孜族。轄膘爾托闊依、塔爾尕拉克、薩孜、阿克奇4個行政村。“膘爾托闊依”系柯爾克孜語譯音,意為“野狼出沒的森林”。1958年成立膘爾托闊依公社,1969年更名勁松公社,1984年改設膘爾托闊依鄉。東部為戈壁,地勢平坦,西部為高山,山頂常年積雪。
鐵熱克鄉 位于縣城東北71.5千米。東北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面積1498.9平方千米,人口0.3萬,其中柯爾克孜族占99.9%,轄鐵熱克、喀拉鐵克2行政村。“鐵熱克”系柯爾克孜語譯音,意為“楊樹”。1962年成立鐵熱克公社,1967年更名向陽公社,1984年改設鐵熱克鄉。
托云鄉 位于縣城以東,距縣城52千米,北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地處高寒山區。面積1545.8平方千米,人口0.2萬,其中柯爾克孜族占99.6%,轄托云、蘇約克2行政村。“托云”系柯爾克孜語譯音,意為“能吃飽的地方”。1958年建托云公社,1967年更名忠東公社,1984年改托云鄉。設有吐爾尕特口岸。
吾合沙魯鄉 位于縣城西南34.5千米。西部山區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面積1743平方千米,人口0.1萬,其中柯爾克孜族占98%。未設行政村,只有3個村民小組。“吾合沙魯”系柯爾克孜語譯音,意為“子彈上膛”。因此地清代曾發生幾次反侵略戰爭,每有外敵入侵,鄉民即呼“子彈上膛”,以御外侮,因而得名。1950年為二區五鄉,1958年成立吾合沙魯公社,1968年更名衛東公社,1984年改設吾合沙魯鄉。地處克孜勒蘇河畔盆地,水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