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因城區位于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古代貴陽盛產竹子,許多地方以竹命名,因“竹”與“筑”諧音,故貴陽簡稱“筑”。明永樂十一年(1313)置貴州承皇布政使,貴陽為布政使治所,民國24年(1935)由貴陽縣分設貴陽市和貴筑縣。1957年為省轄市,轄領區、縣時有變化。
春秋時期,今貴陽屬柯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范圍。兩漢時期隸屬柯郡。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貴陽屬矩州。宋代稱貴陽為貴州,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為貴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順元路宣撫司,翌年改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為順元路,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后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并,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于順元城(今貴陽)。
明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明隆慶三年(1569)年三月,改新遷程番府為貴陽府。萬歷十四年(1586)置新貴縣,治貴陽。十九年(1601)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貴縣、定番州置貴定縣。崇禎四年(1631)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明末,貴陽軍民府轄新貴縣、貴定縣、開州(今開陽縣)、廣順州(今長順縣)、定番州(今惠水縣)和4個長官司。
清順治十六年(1659)設貴州巡撫駐貴陽軍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云貴總督駐貴陽。二十六年(1687),省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筑縣與新貴縣同城,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貴縣入貴筑縣。乾隆十四年(1749)貴陽府轄貴筑縣、貴定縣、龍里縣、修文縣、開州、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今屬長順縣)。光緒七年(1881)增轄羅斛廳(今羅甸縣)。
民國三年(1914)廢貴陽府設貴陽縣,貴州分為3道,貴陽縣屬黔中道,為道治;移貴筑縣駐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縣。九年(1920)廢黔中道,貴陽縣直隸于貴州省長公署。廿五年(1936)設全省為8個行政督察區,貴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次年,貴陽縣直屬于省政府。卅年(1941)7月1日,撤貴陽縣設貴陽市,另置貴筑縣駐花溪。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11月23日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貴筑縣劃歸貴陽市轄。
1958年,撤貴筑縣建置,將市郊劃為花溪、烏當兩區;經國務院批準,將原屬安順專區的清鎮、修文、開陽3縣和原屬黔南自治州的惠水縣劃歸貴陽市轄。1959年設白云鎮,相當于市轄區一級行政單位。1963年,將開陽縣劃歸遵義專署,修文、清鎮兩縣劃歸安順專署,惠水縣劃歸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復白云區建置。1992年,清鎮撤縣設市。經國務院批準,自1996年1月1日起,將原安順地區管轄的清鎮市和修文、息烽、開陽劃歸貴陽市轄。(以上摘自“貴陽市政府網站”)
1993年將花溪區小河鎮、南明區小河辦事處合并建小河鎮,由貴陽市直轄。1996年,全市面積8034平方千米,人口約305.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3.9%。市政府駐南明區。轄南明區、云巖區、花溪區、烏當區、白云區5區和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3縣,直轄小河鎮,代管清鎮市。1999年末,全市總人口321.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6.52萬人。
2000年1月21日,國務院批準同意設立貴陽市小河區,小河區轄貴陽市小河鎮和貴陽市花溪區金竹鎮,區政府駐黃河路。調整后,貴陽市轄6個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同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貴陽市常住總人口3718449人。其中:南明區687804人,云巖區698988人,花溪區337177人,烏當區319619人,白云區187695人,小河區142987人,開陽縣389252人,息烽縣221583人,修文縣262039人,清鎮市471305人。
2001年末,全市總人口341.2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6.58萬人,共有34個街道、28個鎮、53個鄉(其中19個民族鄉),439個居委會、1171個行政村。2002年末,全市總人口346.2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8.49萬人,共有37個街道、30個鎮、50個鄉(其中19個民族鄉),427個居委會(社區)、1171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