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因境內突泉得名。清初,突泉一帶屬蒙古科爾沁部領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醴泉鎮,隸屬洮南府管轄。宣統元年(1909年)于醴泉鎮設置醴泉縣,隸屬奉天行省洮南府。1914年1月因與陜西省醴泉縣重名,更名為突泉縣,縣址改稱突泉鎮。同年6月,隸屬奉天省洮昌道。1929年2月,廢止道制,改由遼寧省(奉天省改稱)直轄。
東北淪陷后,初隸奉天省,1934年12月劃歸龍江省管轄。1937年3月改稱醴泉縣。1943年10月劃歸興安總省管轄。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恢復突泉縣名稱,劃歸嫩江省管轄。1946年3月劃歸嫩南行政區,5月復歸嫩江省,6月改隸遼吉行政區。1947年1月劃歸遼北省管轄。
1949年5月(一說1948年10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隸屬興安盟。1953年3月隸屬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行政公署。1954年5月(一說4月)改隸呼倫貝爾盟。1960年1月(一說1959年7月)撤銷突泉縣,并入科爾沁右翼中旗,旗政府駐突泉鎮。1962年10月(一說3月)恢復突泉縣。1969年7月劃歸吉林省管轄,隸屬白城地區。1979年7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隸屬呼倫貝爾盟。1980年10月(一說7月26日),改隸興安盟。
1997年,突泉縣總面積4971.6平方千米,總人口307122人,轄3鎮11鄉:突泉鎮、六戶鎮、東杜爾基鎮、水泉鄉、太東鄉、九龍鄉、永安鄉、溪柳鄉、太平鄉、學田鄉、巨力鄉、哈拉沁鄉、寶石鄉、太和鄉,188個行政村,876個村民小組。
1999年,撤銷永安鄉、水泉鄉、寶石鄉,設立永安鎮、水泉鎮、寶石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突泉縣總人口292852人,其中:突泉鎮52839人,六戶鎮20964人,東杜爾基鎮23768人,永安鎮15900人,水泉鎮20439人,寶石鎮23534人,溪柳鄉15520人,太東鄉20690人,學田鄉19323人,巨力鄉12025人,哈拉沁鄉10000人,九龍鄉14992人,太平鄉22773人,太和鄉17117人,牡爾基農場2968人。2000年末,突泉縣面積4889.5平方千米,人口302405人,轄6個鎮、8個鄉,188個行政村,963個村民小組。
2001年,撤銷巨力鄉,并入六戶鎮;撤銷哈拉沁鄉,并入永安鎮。區劃調整后,突泉縣轄6個鎮、6個鄉:突泉鎮、六戶鎮、東杜爾基鎮、永安鎮、水泉鎮、寶石鎮、溪柳鄉、太東鄉、學田鄉、九龍鄉、太平鄉、太和鄉,共有188個行政村,963個村民小組。
2006年,撤銷溪柳鄉、太平鄉,并入突泉鎮;撤銷太東鄉,并入東杜爾基鎮;撤銷太和鄉,并入六戶鎮;撤銷九龍鄉,并入水泉鎮;撤銷學田鄉,并入寶石鎮。(原6鄉撤鄉后改辦事處)
2006年,突泉縣總人口313160人,其中:漢族人口227693人,蒙古族人口57125人,其他滿、回、朝等少數民族人口28342人;非農業人口66647人。
2009年,突泉縣總面積4889.5平方千米,總人口314601人,其中:漢族人口224289人,蒙古族60168人,其他滿、回、朝等少數民族人口30144人。轄突泉、六戶、杜爾基、水泉、永安、寶石6個鎮,學田、溪柳、太平、太東、太和、九龍6個辦事處,盟屬國有杜爾基農場駐突泉縣,共有188個行政村、19個居委會,464個自然屯。
2011年3月,突泉縣按照《興安盟新設置蘇牧鄉鎮實施方案》要求,在原有6個鎮的基礎上增設學田、九龍、太平3個鄉,撤并6個辦事處。【將曙光等21個行政村(即太平辦事處)和太本林場劃出恢復太平鄉,將東杜爾基鎮的東方紅等15個行政村(即太東辦事處)并入突泉鎮,將水泉鎮的九龍等13個行政村(即九龍辦事處)劃出恢復九龍鄉,將寶石鎮的學田等15個行政村(即學田辦事處)劃出恢復學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