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屬九江郡。西漢武帝時在敷淺原置歷陵縣,屬豫章郡。新莽改稱蒲亭縣,東漢復歷陵縣。三國屬鄱陽郡。南朝梁,歷陵縣改柴桑縣,屬潯陽路。隋開皇九年(589),廢柴桑縣立潯陽縣。十九年(599),改潯陽縣為彭蠡縣。大業二年(606),改彭蠡縣為彭城縣,尋廢彭城縣為湓城縣。唐武德四年(621),置江州郡領湓城、潯陽、彭澤三縣。武德五年,分湓城縣置楚城縣。武德八年(625),廢楚城縣入潯陽縣,又以歷陵故址立蒲塘驛。貞元中(785—805),以蒲塘驛去州遠,權割三鄉為兩稅場,曰蒲塘場,尋廢。咸通五年(864),復置蒲塘場。
五代吳楊溥乾貞元年即順義七年(927),升蒲塘場為德安縣。縣名取“德所綏安”之義。宋屬江州路。元屬江州路。明清屬九江府。民國元年(1912)冬,屬九江府。民國三年(1914),屬潯陽道。民國十五年(1926)直屬省政府。民國二十一年(1932),屬第四行政專區(專員公署一度駐德安縣城)。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第五行政專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將第五行政專區之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劃為第九行政專區(抗日時專員公署駐德安岷山)。
1949年5月23日,德安解放,隸屬九江地區。1983年,德安縣屬九江市。
1984年,設置付山鄉,管轄付山林場(贛府廳字[1984]198號)。1987年5月29日,設置木環鄉,管轄團山、九里、東山、梅橋、岳山壟、徐河、羅谷嶺七個行政村。寶塔鄉轄八一、楊橋、田塘、桂林、附城五個行政村(贛府廳字[1987]254號批復)。
1992年5月6日,撤銷聶橋鄉、車橋鄉,設立聶橋鎮、車橋鎮(贛民字[1992]74號批復)。1992年6月13日,撤銷米糧鋪鄉及所屬行政村建制,將區域交給共青墾殖場管理,行政區域仍屬德安縣轄區(贛民字[1992]110號批復)。
1995年3月10日,設立豐林鎮,管轄原農科所的區域范圍,鎮政府駐地豐林鎮,鎮所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不另增加編制(贛民字[1995]35號批復)。
1996年,全縣面積927平方千米,人口20.8萬。轄4個鎮、15個鄉:蒲亭鎮、車橋鎮、豐林鎮、聶橋鎮、高塘鄉、樟樹鄉、付山鄉、吳山鄉、林泉鄉、磨溪鄉、愛民鄉、白水街鄉、鄒橋鄉、黃(女甬)鄉、河東鄉、木環鄉、塘山鄉、寶塔鄉、金湖鄉。縣政府駐蒲亭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96647人;其中:蒲亭鎮30743人、聶橋鎮8739人、車橋鎮5904人、豐林鎮4407人、木環鄉9163人、寶塔鄉10872人、河東鄉8522人、黃(女甬)鄉9360人、高塘鄉6825人、林泉鄉8655人、吳山鄉11112人、樟樹鄉2808人、磨溪鄉10852人、愛民鄉6291人、白水街鄉4092人、鄒橋鄉6105人、塘山鄉5799人、付山鄉2Z46人、金湖鄉11141人、米糧鋪鄉6706人、共青虛擬鎮26305人。
2002年1月11日,撤銷德安縣樟樹鄉,劃歸吳山鄉;撤銷付山鄉,劃歸鄒橋鄉;撤銷白水街鄉,劃歸車橋鎮;撤銷木環鄉,劃歸寶塔鄉;寶塔鄉所轄牌樓、桂林、附城行政村劃歸蒲亭鎮;撤銷黃(女甬)鄉,劃歸豐林鎮(贛民字[2002]10號批復)。2002年底,德安縣面積927平方千米,人口15.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7萬人。轄4鎮、10鄉,11個居委會、109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蒲亭鎮。
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16.1萬人。
2005年6月30日,《關于德安縣恢復米糧鋪鄉改設甘露鎮的批復》(贛民字[2005]91號):新設甘露鎮的行政區域范圍為原米糧鋪鄉的行政區域范圍,轄雙桂居委會和甘露、雙塘、園林、前山、雙橋行政村,鎮政府駐米糧鋪。(本站注:與上面2004年區劃不一致。待查)
2006年1月13日,德安縣設立茶山街道辦事處(贛民字[2006]2號批復)。2006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58173人,其中非農人口516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