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爾,原稱“海蘭兒”,以海拉爾(海蘭兒)河得名。海拉爾,蒙古語和鄂溫克語,意為“野韭菜”。一說為“流下的水”。海拉爾地區秦以前為東胡之地,后為匈奴駐地,后漢為鮮卑所居。唐時為室韋地,遼為上京道轄。元屬嶺北行省和林路轄,明為奴爾干都司斡難河衛所轄。
清初,屬黑龍江將軍轄區,為烏拉特蒙古部落的游牧地。清雍正十年(1732年)從布特哈地區遷3796名索倫(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巴爾虎壯丁和家屬,編為索倫左、右兩翼八旗五十佐,駐牧呼侖貝爾。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今正陽街一帶建城,因其地居呼倫湖和貝爾湖附近,取名“呼倫貝爾城”,后簡稱“呼倫城”。先后為呼倫貝爾總管、呼倫貝爾副都統和呼倫兵備道、呼倫直隸廳駐地。清末,民間以城在海拉爾河附近,故稱之為海拉爾城。1902年后鐵路兩側歸東省鐵路管轄。
1912年1月,額魯特總管勝福與沙俄勾結發動叛亂,攻占呼倫城,宣布“獨立”,成立所謂“呼倫貝爾自治政府”。1915年11月,中俄簽訂條約規定為“特別區域”,直接受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節制,并受黑龍江省長官監督。1920年2月,取消“特別區域”,設置善后監督辦公署和呼倫縣,為督辦公署和縣署駐地。1923年4月,將海拉爾鐵路交涉分局改為海拉爾市政分局,隸屬東省特別區管轄。1925年設置呼倫道,為道署駐地。1927年,設置海拉爾鄉,在呼倫城成立鄉政公所。1929年2月,廢止道制,設置呼倫市政籌備處。
東北淪陷后,1933年1月,偽滿取消呼倫縣,改設海拉爾辦事處,行使鐵路附屬地外一切行政管轄權,并成為興安北分省省會。1935年3月,中東鐵路由日本人接收。1936年1月,改設海拉爾市政管理處,將海拉爾市政公所轄新市街(原鐵路附屬地)和海拉爾辦事處(呼侖貝爾城)所轄一切權利合并,統一歸海拉爾市政管理處,從此“海拉爾”一名取代了古老的名稱“呼侖貝爾城”及其他所有稱呼。1940年5月,設置海拉爾市,建立市公署,隸屬興安北分省管轄。1943年10月,改隸興安總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建立臨時市政府。1946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進駐海拉爾,8月建立海拉爾市政府。隸屬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1949年4月,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納盟。1953年5月,改由內蒙古自治區直轄。1954年5月,改隸呼倫貝爾盟,并為盟公署駐地。1955年8月,市政府改為市人民委員會。1968年1月建立了海拉爾市革命委員會。1969年7月,與呼倫貝爾盟一起劃歸黑龍江省管轄,仍隸呼倫貝爾盟。1979年7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仍隸呼倫貝爾盟。1980年8月,成立海拉爾市人民政府。1990年,全市總面積1440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28平方千米;總人口20.9萬人,漢族占絕大多數。
1996年?,海拉爾市面積1440平方千米,人口23.3萬人。轄6個街道、1個鎮、3個鄉:正陽街道、向華街道、健康街道、靠山街道、呼倫街道、勝利街道、謝爾塔拉鎮、建設鄉、奮斗鄉、哈克鄉。市政府駐正陽街道。呼倫貝爾盟行政公署駐地。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海拉爾市總人口262184人,其中:正陽街道22174人,向華街道20912人,靠山街道38313人,健康街道38546人,勝利街道39824人,呼倫街道32413人,謝爾塔拉鎮7157人,奮斗鎮27512人,建設鎮27477人,哈克鎮7856人。
2000年末,海拉爾市總面積1440平方千米,城區面積28平方千米。總人口240729人。轄6個街道、4個鎮。
2001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原縣級海拉爾市改設海拉爾區。2003年,海拉爾區轄正陽、向華、靠山、呼侖、勝利、健康6個街道和建設鎮、奮斗鎮、哈克鎮。
2006年,撤銷建設鎮、奮斗鎮,將建設鎮的5個村(紅星、金星、光明、合作、互助)和奮斗鎮的6個村(友聯、友好、富強、和平、奮斗、勝利)并入哈克鎮;將原奮斗鎮的38平方千米、建設鎮的157平方千米的轄區面積合并,設立奮斗街道。2006年末,戶籍人口78840戶25970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7217人。
2009年末,全區總面積1440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28平方千米?側丝81600戶26915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3040人,農業人口16112人。轄哈克鎮1個鎮和7個街道。
2011年,撤銷奮斗街道,設立奮斗鎮。調整后,全區轄6個街道、2個鎮:正陽街道、健康街道、靠山街道、勝利街道、呼倫街道、建設街道、哈克鎮、奮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