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置大邑縣。據《太平寰宇記》:“縣在鶴鳴山東,其邑廣大,遂以為名。”
1996年,大邑縣面積1548平方千米,人口約48.6萬人。轄13鎮7鄉。縣政府駐晉原鎮。
1999年,大邑縣轄15個鎮、12個鄉:晉原鎮、安仁鎮、悅來鎮、新場鎮、唐場鎮、西嶺鎮、斜源鎮、董場鎮、韓場鎮、王泗鎮、三岔鎮、出阝江鎮、上安鎮、天宮廟鎮、蘇家鎮、高山鄉、青霞鄉、金星鄉、霧山鄉、沙渠鄉、鶴鳴鄉、三壩鄉、墩義鄉、蔡場鄉、元興鄉、龍鳳鄉、丹鳳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邑縣總人口490373人,其中:晉原鎮120663人,王泗鎮27682人,唐場鎮15886人,新場鎮25658人,悅來鎮15408人,安仁鎮22444人,出阝江鎮9217人,天宮廟鎮11001人,西嶺鎮9540人,斜源鎮9702人,董場鎮12518人,韓場鎮14801人,三岔鎮23021人,上安鎮14653人,蘇家鎮18982人,青霞鄉7760人,沙渠鄉15801人,霧山鄉4871人,金星鄉9305人,高山鄉7370人,鶴鳴鄉11790人,三壩鄉6512人,蔡場鄉15897人,墩義鄉23752人,元興鄉15424人,龍鳳鄉12110人,丹風鄉8605人。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33號)同意大邑縣撤銷唐場、元興2個鎮及丹鳳、三壩、高山、龍鳳、敦義5個鄉;天宮廟鎮更名為花水灣鎮。將原唐場、元興2個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安仁鎮;安仁鎮政府駐安仁村。將原丹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悅來鎮;悅來鎮政府駐觀口社區。將原三壩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出阝江鎮;出阝江鎮政府駐出阝源村。將原高山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三岔鎮;三岔鎮政府駐梅花村。將原龍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董場鎮;董場鎮政府駐董家村。將原敦義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王泗鎮;王泗鎮政府駐政府街。
2004年,大邑縣轄17個鎮(晉原、王泗、出阝江、西嶺、斜源、董場、韓場、三岔、上安、蘇家、新場、安仁、悅來、青霞、沙渠、蔡場、花水灣)、3個鄉(霧山、金星、鶴鳴),20個社區委員會、345個村委會;面積154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22人/平方千米。
2009年12月21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9]18號)批復同意將新場鎮同心村第14—28村民小組劃歸王泗鎮管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邑縣常住總人口502199人,其中:晉原鎮152872人,王泗鎮52439人,新場鎮22762人,悅來鎮22778人,安仁鎮50548人,出江鎮12519人,花水灣鎮7189人,西嶺鎮5422人,斜源鎮5051人,董場鎮25557人,韓場鎮16780人,三岔鎮32164人,上安鎮13893人,蘇家鎮18172人,青霞鎮7302人,沙渠鎮15930人,蔡場鎮17103人,霧山鄉3599人,金星鄉7979人,鶴鳴鄉12140人。
2012年9月4日,省政府(川府函[2012]196號)批復同意大邑縣人民政府機關辦公駐地由晉原鎮北街57號遷至晉原鎮桃源大道66號。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6號)批復同意撤銷晉原鎮,設立晉原街道。調整后,全縣轄1個街道、16個鎮、3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