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東麗區為燕國轄地。秦漢時,屬漁陽郡泉州縣。北魏時,屬雍奴縣。唐代改雍奴縣為武清縣。遼時屬析津府,金時屬大興府。明永樂二年屬順天府天津衛管轄。清雍正九年(1731年),軍糧城、無瑕街、赤土鎮一帶屬寧河縣管轄,其余由天津縣管轄。1949年9月,分屬天津縣和寧河縣管轄。1953年5月建立天津市津東郊區,1955年5月更名為東郊區,1992年3月更名為東麗區。
1986年,東郊區面積469平方千米,人口27.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15萬人。區政府駐張貴莊。轄張貴莊街道、軍糧城鎮和李莊子、荒草坨、赤土、萬新莊、大畢莊、新立村、小東莊、么六橋8個鄉,下設33個居委會、108個行政村。
1996年,東麗區面積480平方千米,人口約30萬人。轄4個街道、6個鎮、1個鄉:張貴莊街道、程林街道、無瑕街道、豐年村街道、軍糧城鎮、新立鎮、大畢莊鎮、赤土鎮、華明鎮、小東莊鎮、么六橋回族鄉。區政府駐張貴莊。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東麗區總人口442224人,其中:張貴莊街道46039人、豐年村街道29931人、程林街道78812人、無瑕街道34562人、新立鎮46190人、小東莊鎮31259人、軍糧城鎮50629人、華明鎮22911人、赤土鎮24601人、大畢莊鎮59824人、么六橋鄉14297人、東郊農場1134人、軍糧城農場2035人。
2001年4月,撤銷新立鎮,設立新立街道。2001年10月18日,東麗區人民政府以津麗政發[2001] 55號文件通知,根據天津市《關于同意東麗區調整街鎮行政區劃建制的批復》(津民復[2001]230號)精神: 1、撤銷小東莊鎮,并入新立街道;2、撤銷赤土鎮,并入華明鎮;3、保留張貴莊街道、豐年村街道、程林街道、無瑕街道、大畢莊鎮、軍糧城鎮、么六橋鄉的行政建制。區劃調整前,東麗區轄5個街道(其中有農業街道3個)、5個鎮、1個鄉。區劃調整后,東麗區轄5個街道(其中有農業街道3個)、3個鎮、1個鄉:張貴莊街道、豐年村街道,無瑕街道、程林街道、新立街道,軍糧城鎮、大畢莊鎮、華明鎮,幺六橋鄉。
2005年9月28日,程林街道正式更名為萬新街道。2006年8月,正式撤銷華明鎮,設立華明街道。2008年,撤銷大畢莊鎮、軍糧城鎮,設立金鐘街道、軍糧城街道。2011年6月12日,正式撤銷么六橋回族鄉,設立金橋街道。
2013年,設立華明新家園街道(津民復[2013]20號)。2014年,華明新家園街道更名為華新街道(津民復[2014]2號)。調整后,全區轄11個街道:張貴莊街道、豐年村街道、萬新街道、無瑕街道、新立街道、華明街道、金鐘街道、軍糧城街道、金橋街道、東麗湖街道、華新街道。區政府駐張貴莊街道躍進路3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