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五年(前202)始置便縣。南北朝宋永初三年(420)并入郴縣。陳永定三年(559)復置便縣。隋開皇九年(589)再度并入郴縣。唐天寶三年(742)更名高亭縣。北宋熙寧六年(1073)更名永興縣,取永遠興旺之意。元屬郴州路。明、清屬郴州直隸州。1914~1922年屬衡陽道,1949年屬郴縣專區,1952年屬湘南行政區,1954年屬郴縣專區,1994年屬郴州市。
1996年,永興縣面積1979.4平方千米,人口約60.3萬人。轄7個鎮、18個鄉:城關鎮、湘陰渡鎮、馬田鎮、塘門口鎮、金龜鎮、柏林鎮、鯉魚塘鎮、城郊鄉、碧塘鄉、油市鄉、高亭鄉、洋塘鄉、油麻鄉、復和鄉、悅來鄉、三塘鄉、黃泥鄉、香梅鄉、太和鄉、樟樹鄉、洞口鄉、千沖鄉、大布江鄉、龍形市鄉、七甲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8年,撤銷油市鄉,設立油市鎮。調整后,全縣轄8個鎮、17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永興縣總人口576848人,其中:城關鎮36492人,馬田鎮55822人,湘陰渡鎮27574人,塘門口鎮19975人,金龜鎮19235人,柏林鎮34591人,鯉魚塘鎮24526人,油市鎮26887人,城郊鄉6091人,碧塘鄉21142人,高亭鄉27756人,洋塘鄉19489人,復和鄉20324人,油麻鄉17053人,三塘鄉19966人,悅來鄉23262人,黃泥鄉27852人,香梅鄉18379人,樟樹鄉30726人,太和鄉16662人,洞口鄉10352人,千沖鄉5382人,大布江鄉13790人,龍形市鄉14612人,七甲鄉13452人,馬田煤礦12507人,湘永煤礦12949人。
2004年,永興縣轄8個鎮、17個鄉:城關鎮、馬田鎮、湘陰渡鎮、塘門口鎮、金龜鎮、柏林鎮、鯉魚塘鎮、油市鎮、城郊鄉、碧塘鄉、高亭鄉、洋塘鄉、復和鄉、油麻鄉、三塘鄉、悅來鄉、黃泥鄉、香梅鄉、樟樹鄉、太和鄉、洞口鄉、千沖鄉、大布江鄉、龍形市鄉、七甲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12年,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12]12號)批復同意對永興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如下:一、將城關鎮、城郊鄉、碧塘鄉成建制合并,設立便江鎮。以原城關鎮、城郊鄉、碧塘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便江鎮的行政區域,便江鎮轄26個建制村、9個居委會,總面積186.9平方公里,總人口9.67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永興大道(原城關鎮人民政府駐地)。二、將鯉魚塘鎮、千沖鄉成建制合并,設立鯉魚塘鎮。以原鯉魚塘鎮、千沖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鯉魚塘鎮的行政區域,鯉魚塘鎮轄27個建制村、1個居委會,總面積209.5平方公里,總人口3.22萬人,鎮人民政府駐鯉魚塘(原鯉魚塘鎮人民政府駐地)。三、將柏林鎮、洞口鄉成建制合并,設立柏林鎮。以原柏林鎮、洞口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柏林鎮的行政區域,柏林鎮轄32個建制村、2個居委會,總面積195.9平方公里,總人口5.0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柏林圩(原柏林鎮人民政府駐地)。
2012年,悅來鄉、復和鄉、高亭鄉、黃泥鄉、樟樹鄉、太和鄉撤鄉設鎮。至此,全縣轄14個鎮、7個鄉:便江鎮、馬田鎮、湘陰渡鎮、塘門口鎮、金龜鎮、柏林鎮、鯉魚塘鎮、油市鎮、悅來鎮、復和鎮、高亭鎮、黃泥鎮、樟樹鎮、太和鎮、洋塘鄉、油麻鄉、三塘鄉、香梅鄉、大布江鄉、龍形市鄉、七甲鄉。縣政府駐便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