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縣釋名》:“吳分耒陽置新平縣,劉宋因蠻寇止息,遂號新寧,天寶元年,改名常寧。”取永久安寧之意。常寧歷史悠久,據清同治《常寧縣志》記載:周朝以前屬荊,戰國時屬楚,秦漢時屬耒陽縣,三國吳孫亮析耒陽西南地置新寧、新平二縣,東晉太元二十年(396年)并新平于新寧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新寧為常寧,屬衡州。五代及宋屬衡州。元十九年(1282年)升為州,無領地,屬湖廣行省領北湖南道。
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降為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衡州府。清屬湖南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屬衡陽道。民國11年(1922年)廢道,直屬湖南省。民國26年(1937年)屬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12日常寧和平解放,人民政府建立,屬湖南省衡陽專區。1952年4月改屬湖南行政區。1954年7月仍屬衡陽專區。1983年7月屬衡陽市。1996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常寧縣,設立常寧市,由衡陽市代管。
新中國成立后,常寧設10區174鄉。1952年12月設11區、2鎮、172鄉。1956年6月撤區并鄉,全縣設2鎮45鄉。1958年撤鄉,實行政社合一,全縣設15個公社。1961年9月,恢復區建制,設9區2鎮。1985年5月,撤銷蔭田、湖亭、板橋3鄉,設立蔭田、鹽湖、板橋3鎮。8月,將塔山鄉置蒲竹瑤族鄉。12月撤銷洋泉鎮,大市鄉改名為大市坪鄉。1986年12月,撤銷官嶺、新洲2鄉,設立官嶺、新河2鎮。1990年,全縣共設9個區,3個區級鎮,7個鄉級鎮,51個鄉,1個瑤族鄉。
1995年,根據5月3日省民政廳湘民行發[1995]53號《關于常寧縣撤區并鄉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文件精神,常寧縣政府于5月19日宣布,撤銷宜陽、柏枋、水口山、蔭田、羅橋、板橋、官嶺、洋泉、新洲9個區公所,保留鹽湖鎮行政建制,將城關鎮改名為宜陽鎮,將其余的61個鄉鎮撤并調整為23個鄉鎮(13個鎮、9個鄉、1個民族鄉),即宜陽鎮、松柏鎮、白沙鎮、官嶺鎮、洋泉鎮、柏坊鎮、蔭田鎮、鹽湖鎮、羅橋鎮、新河鎮、板橋鎮、三角塘鎮、煙洲鎮、西嶺鎮、勝橋鄉、廟前鄉、宜潭鄉、蘭江鄉、彌泉鄉、蓬塘鄉、大堡鄉、江河鄉、塔山瑤族鄉,下轄706個村,52個居委會,7155個村民小組,233個居民小組。
1996年,西嶺、廟前、勝橋先后撤鄉設鎮,并各增設1個居委會。是年未,全縣下轄16個鎮、7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宜陽鎮、三角塘鎮、白沙鎮、松柏鎮、羅橋鎮、板橋鎮、官嶺鎮、柏坊鎮、洋泉鎮、鹽湖鎮、煙洲鎮、蔭田鎮、新河鎮、西嶺鎮、廟前鎮、勝橋鎮、大堡鄉、蘭江鄉、江河鄉、宜潭鄉、彌泉鄉、蓬塘鄉、蒲竹瑤族鄉。村、組、居民小組無變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寧市總人口795223人,其中:宜陽鎮67354人,柏坊鎮58246人,松柏鎮70352人,煙洲鎮33714人,蔭田鎮33285人,白沙鎮28668人,西嶺鎮30072人,鹽湖鎮22583人,三角塘鎮28631人,洋泉鎮62182人,廟前鎮15163人,羅橋鎮32883人,板橋鎮38649人,勝橋鎮41280人,官嶺鎮39075人,新河鎮29666人,宜潭鄉38842人,蓬塘鄉41684人,蘭江鄉31768人,大堡鄉27734人,江河鄉13741人,彌泉鄉1766人,蒲竹瑤族鄉7885人。
2008年,撤銷宜陽鎮,設立宜陽、泉峰、培元三個街道辦事處,松柏鎮析出水口山辦事處,洋泉鎮析出天堂山風景名勝管理處。2009年,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09]2號)批復從松柏鎮析出三香、松陽、新華、青年、蔬菜、松柏等6個建制村和松化、煤機、沿江、開源、松柏、三園、文明路、小州、常青、松陽、大橋、興源、運輸、航運、焦廠、渡東、渡西、永紅、歐家洲、鯰魚等20個社區居委會,設立水口山街道辦事處。新設立的水口山街道辦事處轄6個建制村、20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27.95平方公里,總人口2.82萬人,辦事處機關駐朱家灣。行政區劃調整后,松柏鎮轄18個建制村、6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50.55平方公里,總人口4.04萬人。
至此,全市轄4個街道、15個鎮、7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和1個辦事處:宜陽街道、泉峰街道、培元街道、水口山街道、柏坊鎮、松柏鎮、煙洲鎮、蔭田鎮、白沙鎮、西嶺鎮、鹽湖鎮、三角塘鎮、洋泉鎮、廟前鎮、羅橋鎮、板橋鎮、勝橋鎮、官嶺鎮、新河鎮、宜潭鄉、蓬塘鄉、蘭江鄉、大堡鄉、江河鄉、彌泉鄉、塔山瑤族鄉和天堂山辦事處。市政府駐宜陽街道青陽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