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蜀國地,秦為蜀郡地。漢置武陽縣,因縣居皂里江(今名金馬河,為岷江正流)津之所,位金馬河、同羊馬河、西河(文井江)、南河、楊柳江五水交會之五津渡口,即在今縣東五津鎮(俗稱舊縣)。初名新津渡,亦稱新津市。北周閔帝元年(557年)置新津縣,因東漢建安年間廢古玉津,開設新渡而得名。隋始遷今城。1960年并入大邑縣,1962年恢復新津縣。
1996年,新津縣面積331平方千米,人口約28.2萬人。轄5鎮2鄉?h政府駐五津鎮。
1999年,新津縣轄10個鎮、4個鄉:五津鎮、花橋鎮、金華鎮、興義鎮、安西鎮、新平鎮、永商鎮、鄧雙鎮、普興鎮、花源鎮;興樂鄉、龍馬鄉、黃渡鄉、文井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新津縣常住總人口291021人,其中(11個鎮、5個鄉):五津鎮62177人,花橋鎮28201人,花源鎮15709人,金華鎮18615人,普興鎮15235人,興義鎮15827人,新平鎮14448人,方興鎮14121人,安西鎮13927人,永商鎮18798人,鄧雙鎮21784人,興樂鄉10718人,黃渡鄉7103人,文井鄉9762人,龍馬鄉8811人,萬和鄉15785人。
?年,新津縣轄12個鎮、4個鄉:五津鎮、花橋鎮、金華鎮、興義鎮、安西鎮、花源鎮、新平鎮、普興鎮、永商鎮、方興鎮、鄧雙鎮、萬和鎮、興樂鄉、龍馬鄉、黃渡鄉、文井鄉。
2004年9月8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4]31號)批復同意撤銷黃渡、興樂、龍馬、萬和4個鄉。將原黃渡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普興鎮。普興鎮政府駐普興場。將原興樂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花源鎮。花源鎮政府駐花源場。將原龍馬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新平鎮。新平鎮政府駐太平場。將原萬和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興義鎮。興義鎮政府駐興義場。
2004年末,新津縣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888人/平方千米。轄11個鎮(五津、花橋、金華、興義、安西、新平、永商、鄧雙、普興、花源、方興)、1個鄉(文井),12個社區、186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新津縣常住總人口302199人,其中:五津鎮76342人,花橋鎮24558人,花源鎮36545人,金華鎮14068人,普興鎮20312人,興義鎮31205人,新平鎮23489人,方興鎮11890人,安西鎮12801人,永商鎮18762人,鄧雙鎮23458人,文井鄉8769人。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5號)批復同意撤銷五津鎮,設立五津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