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濤澎湃。又據《舊唐書·地理志》,取義縣北之洪洞嶺。又據《山西通志》:“縣北五里有洪崖古洞,縣以洞名。”春秋晉置楊氏縣,故治在今縣城東南8千米古縣村。秦改楊縣,屬河東郡。新莽改有年亭。東漢復舊。三國魏屬平陽郡,后廢。北魏太平真君初年禽昌縣自吉縣境徙治今縣城東南10千米,屬平陽郡。太和年間又徙治今堯都區境。二十一年(497)復置楊縣。
正始二年(505)永安縣治自今霍州市境徙今趙城鎮東北8千米橋東村,不久徙治趙城鎮東南1.5千米,屬西河郡。建義元年(528)于永安縣置永安郡,縣屬之。北魏末年永安郡、縣還治今霍州市境。隋開皇三年(583)屬晉州。義寧元年(617)改洪洞縣,徙治今大槐樹鎮。次年于今趙城鎮東北1.5千米置趙城縣,屬霍山郡。
唐麟德初年趙城縣治徙今趙城鎮,與洪洞縣先后屬呂州、晉州。宋熙寧五年(1072)趙城縣廢入洪洞縣,屬平陽府。元豐三年(1080)復置趙城縣。政和三年(1113)升趙城縣為慶祚軍,隸河東路。金廢軍,復為趙城縣。貞佑三年(1215)趙城縣改屬霍州。元洪洞縣屬晉寧路,趙城縣屬霍州。
明洪武三年(1370)兩縣俱屬平陽府。明代以大槐樹為標識的移民活動影響深遠。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趙城縣復屬霍州,民國初年廢府、州,兩縣改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1949年屬臨汾專區。1954年合并為洪趙縣,屬晉南專區。1958年改洪洞縣。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臨汾地區。2000年屬地級臨汾市。
1997年,洪洞縣轄9鎮16鄉:城關鎮、甘亭鎮、曲亭鎮、蘇堡鎮、廣勝寺鎮、明姜鎮、趙城鎮、劉家垣鎮、萬安鎮、馮張鄉、淹底鄉、孔峪鄉、古邏鄉、南王鄉、苑川鄉、南溝鄉、堤村鄉、左木鄉、山頭鄉、雙昌鄉、左家溝鄉、馬牧鄉、白石鄉、圣王鄉、龍馬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洪洞縣總人口693261人,其中:城關鎮62524人,甘亭鎮37429人,曲亭鎮36828人,蘇堡鎮26067人,廣勝寺鎮49263人,明姜鎮39257人,趙城鎮66096人,萬安鎮31378人,劉家垣鎮27154人,南王鄉23910人,馮張鄉32357人,淹底鄉27940人,孔峪鄉9567人,古羅鄉13379人,圣王鄉8608人,苑川鄉14982人,南溝鄉8145人,堤村鄉50117人,馬牧鄉32963人,白石鄉22810人,龍馬鄉25569人,左家溝鄉18430人,雙昌鄉12891人,山頭鄉7124人,左木鄉8473人。
2001年區劃調整后,全縣轄9個鎮、7個鄉:大槐樹鎮、甘亭鎮、曲亭鎮、蘇堡鎮、廣勝寺鎮、明姜鎮、趙城鎮、萬安鎮、劉家垣鎮、淹底鄉、興唐寺鄉、堤村鄉、辛村鄉、龍馬鄉、山頭鄉、左木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