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轄區。位于省境北部,市境西南部。轄24街道。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約44萬人,區政府駐新平旺。(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1997年左右資料)
口泉街道 1955年設置。位于大同城西南部,距區政府6千米。面積6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以序數命名的口泉街22個居委會。
馬脊梁街道 1966年設置。位于區境西部,距區政府40千米。面積0.4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以序數命名的馬脊梁街4個居委會。
平泉路街道 1988年設置。面積0.72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位于區境南部,距區政府1.5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平泉路20個居委會。
忻州窯街道 1956年設置。面積17.4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位于區境西北部,距區政府6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忻州窯16個居委會。
民勝街街道 1971年設置。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位于區境西部,距區政府2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民勝街7個居委會。
大斗溝街道 1971年設置。面積0.4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位于礦區西南部,距區政府10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大斗溝6個居委會。
晉華宮街道 1966年設置。面積8.1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位于區境北部,距區政府15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晉華宮20個居委會。
白洞街道 1962年設置。面積0.4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位于區境西南部。轄以序數命名的白洞16個居委會。
家灣街道 1971年設置。面積8.1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位于區境西北部,距區政府24千米。109國道過境。轄以序數命名的姜家灣11個居委會。
雁崖街道 1983年設置。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位于區境西南部,距區政府21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雁崖11個居委會。
挖金灣街道 1966年設置。面積0.6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位于區境西南部,距區政府30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挖金灣9個居委會。
杏兒溝街道 1985年設置。面積0.8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位于區境西南部,距區政府32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杏兒溝街3個居委會。
新勝街街道 1991年設置。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位于區境東部,距區政府4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新勝街12個居委會。
王村街道 1955年設置。面積0.4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位于區境西南部,距區政府37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王村6個居委會。
煤峪口街道 1955年設置。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位于區境西部,距區政府3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煤峪口18個居委會。
四老溝街道 1955年設置。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位于區境西南部,距區政府18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四老溝17個居委會。
新泉路街道 1971年設置。面積2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位于區境東南部,距區政府6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新泉路12個居委會。
燕子山街道 1985年設置。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位于區境西北部,距區政府40千米。109國道過境。轄以序數命名的燕子山9個居委會。
青磁窯街道 1987年設置。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0.4萬,距區政府15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青磁路5個居委會。古跡有觀音堂。
永定莊街道 1955年設置。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位于區境西部,距區政府9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永定莊22個居委會。
新平旺街道 1962年設置。面積9平方千米,人口6.6萬人,位于區境東部,距區政府1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新平旺22個居委會。
同家梁街道 1962年設置。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1萬,距區政府10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同家梁23個行政村。
馬口街道 1978年設置。面積0.5平方千米,人口0.3萬,距區政府24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馬口3個居委會。
四臺溝街道 1989年設置。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0.9萬,距區政府23千米。轄以序數命名的四臺溝8個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