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和二年(478年)析澄城縣地于今城關鎮置白水縣兼為白水郡治,因境內白水河而得名。《太平寰宇記》白水縣:“南臨白水,因以立名。”;于東北部姚谷水(今名孔走河)附近置姚谷縣。永平三年(510年)白水郡治遷蒲城縣境。隋初廢姚谷縣入白水縣。唐屬同州。五代后唐屬耀州。
元末縣治遷南臨川(今古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復遷今城關鎮。宋、金、元、明屬同州。清屬同州府。1914年屬關中道。1928年直屬省。1948年屬陜甘寧邊區黃龍分區。1949年屬大荔分區。1950年屬渭南專區。1956年屬省。1958年并入蒲城縣。1961年分出復設,屬渭南專區。1969年屬渭南地區。1994年屬渭南市。
1948年3月解放后,全縣設5區44鄉1市。1954年調整為6區46鄉。1956年調整為1鎮14鄉,轄117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4月,全縣設4個公社,51個生產大隊,44個生產隊。同年11月全縣并入蒲城縣,在原境內設3個公社、17個管區。1961年9月恢復白水縣制,全縣設15個公社。
1982年,全縣設1鎮16個公社,183個生產大隊,1018個生產隊。1984年政社分設,廢除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鎮)、村建制。1990年,全縣轄城關、馮雷、堯禾3鎮和雷牙、北井頭、雷村、西固、縱目、史官、收水、北塬、許道、門公、云臺、大楊、城郊、林皋14鄉,194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
1996年,白水縣面積920平方千米,人口26.1萬人。轄5個鎮、13個鄉:城關鎮、杜康鎮、西固鎮、馮雷鎮、堯禾鎮、城郊鄉、北井頭鄉、雷牙鄉、雷村鄉、門公鄉、收水鄉、縱自鄉、史官鄉、北塬鄉、大楊鄉、許道鄉、林皋鄉、云臺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白水縣常住總人口277716人,其中:城關鎮33265人,馮雷鎮22885人,堯禾鎮20751人,杜康鎮6152人,西固鎮20358人,城郊鄉15136人,北井頭鄉19440人,雷牙鄉12798人,雷村鄉17311人,門公鄉11375人,收水鄉6458人,林皋鄉13164人,大揚鄉14327人,云臺鄉10030人,許道鄉9371人,縱目鄉12400人,史官鄉16293人,北塬鄉16202人。
2001年?(2002年?),撤銷城郊鄉并入城關鎮,撤銷門公鄉并入堯禾鎮,撤銷大楊鄉并入杜康鎮,撤銷許道鄉并入林皋鄉。區劃調整后,白水縣轄5個鎮、9個鄉:城關鎮、馮雷鎮、堯禾鎮、杜康鎮、西固鎮、北井頭鄉、雷牙鄉、雷村鄉、收水鄉、林皋鄉、云臺鄉、縱目鄉、史官鄉、北塬鄉。(194個行政村)
2003年,撤銷林皋鄉,設立林皋鎮。?年,撤銷史官鄉,設立史官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白水縣常住總人口279679人,其中:城關鎮70848人,馮雷鎮19668人,堯禾鎮29098人,杜康鎮19470人,西固鎮16725人,林皋鎮21880人,史官鎮14674人,北井頭鄉17572人,雷牙鄉11324人,雷村鄉14848人,收水鄉5813人,云臺鄉11134人,縱目鄉11495人,北塬鄉15130人。
2011年,撤銷雷村鄉并入西固鎮,撤銷縱目鄉并入史官鎮,撤銷收水鄉并入堯禾鎮,撤銷北井頭鄉并入雷牙鄉。調整后,白水縣轄7個鎮、3個鄉:城關鎮、馮雷鎮、堯禾鎮、杜康鎮、西固鎮、林皋鎮、史官鎮、雷牙鄉、云臺鄉、北塬鄉。
2012年末,白水縣面積987.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98055人,常住人口28.17萬人。2013年末,白水縣轄10個鎮:城關鎮、馮雷鎮、堯禾鎮、杜康鎮、西固鎮、林皋鎮、史官鎮、北塬鎮、云臺鎮、雷牙鎮,共有8個社區、194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城關鎮。
2015年,撤銷馮雷鎮、城關鎮,合并設立城關街道;撤銷云臺鎮,并入林皋鎮。調整后,全縣轄1個街道、7個鎮:城關街道、堯禾鎮、杜康鎮、西固鎮、林皋鎮、史官鎮、北塬鎮、雷牙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