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隘鎮(zhèn)位于富寧縣東北部,距縣城103千米。南連者桑鄉(xiāng),西靠那能鄉(xiāng),北界廣西田林縣弄瓦鄉(xiāng),東接廣西百色市陽圩鎮(zhèn)。面積494平方千米,人口2.17萬人(2006年),有壯、漢、瑤、彝四種民族。轄剝隘居委會以及剝隘、那長、那良、百洋、板達、者寧、甲村7個行政村。鎮(zhèn)政府駐甲村。
最高海拔在西北部毛賴山1302米,最低在羅村口143米,是全縣海拔最低之地。323國道自南向東過境。水路可通航,為出滇門戶。特產八角、木耳、剝隘七醋。有那崗林區(qū)、沙村林區(qū)和金壩華僑林場508林區(qū),以及那能畜牧西京分場。隨著百色水利樞紐工程的開工,剝隘古鎮(zhèn)將永遠沉睡江底。
[沿革]宋代稱隘岸,以隘口河岸得名,時為全縣三聚邑之一。元代稱剝隘,意為剝離關隘。明代稱博隘,意為博大關隘。清代后民間有博愛、百愛之名。建國后統(tǒng)稱剝隘。址于右江之源,即馱娘江與那馬河匯合處。明朝以來剝隘的建制曾因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因素而頻繁變更。據《富寧縣志》載:“明初,鎮(zhèn)內置洪邦哨和者儀、老寧、剝隘、那良、百峨等五夕。清康熙年間添設剝隘汛駐兵,光緒二十七年廢哨夕,置第四區(qū)。民國三年改第五區(qū),二十九年(1940)撤區(qū)置武英鎮(zhèn)。1949年初,縣治曾移至剝隘。
1949年8月撤鎮(zhèn)置第三區(qū)。1958年撤區(qū)為剝隘公社,1961年復設區(qū),1969年撤區(qū)為社,1984年撤社為剝隘區(qū),1988年撤區(qū)建剝隘鎮(zhèn)。1997年,面積494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剝隘、那長、板達、那良、者寧、百洋、甲村7個行政村。2003年,人口21344人,其中農業(yè)人口19730人,壯族20748人,轄1個居委會、7個行政村,99個村民小組。
[郵編]663406 [2008年代碼]532628103:~001剝隘街道居委會 ~201剝隘村 ~202那長村 ~203那良村 ~204百洋村 ~205板達村 ~206者寧村 ~207甲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