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區歷史悠久,因麒麟山而得名。為爨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原為曲靖縣(市)。曲靖這一名稱的由來,有些史志誤以為系唐代的曲州和靖州沿襲而得名。實則唐之曲州和靖州,其地為東晉之朱提郡,在今昭通地區,不在曲靖地區,訛傳始于元代。
秦代通道置吏。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設味縣,隸屬益州郡。三國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為建寧郡,治所在味縣。自三國蜀漢至唐朝天寶年間,味縣歷為建寧郡、降都督、寧州、南寧州治所。唐武德元年(618)建南寧州,復改為郎州,都以味縣為州治。唐南詔時為石城郡,宋大理時為磨彌部所據。元憲宗三年(1253)內附,憲宗六年(1256)立石城千戶所。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石城千戶所為南寧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改南寧州為南寧縣。明、清為南寧縣,均為曲靖府治。曲靖府,以南寧為府治。
民國二年(1913)廢府,改南寧縣為曲靖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為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58年4月、11月,先后撤銷沾益縣、馬龍縣建制,所轄區域并入曲靖縣(駐沾益縣)。1961年4月復置馬龍縣,1965年7月復置沾益縣,曲靖縣復駐城關鎮。1983年9月9日,撤銷曲靖縣、沾益縣建制,設立縣級曲靖市。1997年5月6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7]32號)撤銷曲靖地區設立地級曲靖市,原縣級曲靖市分設麒麟區、沾益縣。1998年3月26日,麒麟區正式掛牌成立。麒麟區轄原縣級曲靖市的城關、三寶、越州、東山4個鎮和環城、珠街、沿江、茨營、瀟湘、西山6個鄉;區政府駐城關鎮南寧東路。
2000年6月29日,云南省政府(云政復[2000]106號)批準同意撤銷城關鎮、環城鄉,設立白石江、廖廓、建寧、南寧4個街道。至此,麒麟區轄4個街道、3個鎮、5個鄉:白石江街道、廖廓街道、建寧街道、南寧街道、越州鎮、三寶鎮、東山鎮、瀟湘鄉、西山鄉、珠街鄉、沿江鄉、茨營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麒麟區常住總人口648956人,其中:南寧街道73810人,建寧街道67581人,白石江街道65772人,廖廓街道75095人,三寶鎮57872人,越州鎮71286人,東山鎮76177人,西山鄉28783人,珠街鄉44666人,沿江鄉39720人,瀟湘鄉13554人,茨營鄉34640人。
2003年,全區轄南寧、建寧、白石江、寥廓4個街道,三寶、越州、東山3個鎮和珠街、沿江、西山、瀟湘、茨營5個鄉。共有90個行政村、29個社區。總人口為633131人。其中,農業人口400062人,非農業人口233069人,分別占總人口的63.19%、36.8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08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40萬人,占總人口的3.79%。
2004年9月15日,《關于撤銷曲靖市麒麟區西山鄉的批復》(云政復[2004]89號):同意撤銷麒麟區西山鄉,設立街道辦事處【注:設立西城街道】。2006年,撤銷瀟湘鄉,其行政區域并入寥廓街道辦事處。
2006年,全區總面積1442平方千米。人口67.74萬人。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南寧街道、建寧街道、白石江街道、廖廓街道、西城街道、三寶鎮、越州鎮、東山鎮、珠街鄉、沿江鄉、茨營鄉。共有39個居委會、80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南寧街道南寧東路。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麒麟區常住總人口740747人,其中:南寧街道90975人,建寧街道80925人,白石江街道91952人,寥廓街道102639人,西城街道47177人,三寶鎮59301人,越州鎮71451人,東山鎮81489人,珠街鄉45569人,沿江鄉40209人,茨營鄉29060人。
2013年10月20日,省政府(云政復[2013]77號)批準同意撤銷三寶鎮、珠街鄉、沿江鄉;11月17日,省政府(云政復[2013]81號)批準同意撤銷茨營鄉,設立茨營鎮。麒麟區在原寥廓街道、南寧街道、建寧街道、白石江街道的基礎上,增設瀟湘街道、益寧街道、太和街道、文華街道;將西城街道調整為西城街道、翠峰街道,由曲靖經開區托管;撤銷珠街鄉、沿江鄉、三寶鎮,設立珠街街道、沿江街道、三寶街道;撤銷茨營鄉,設立茨營鎮;保留越州鎮、東山鎮。調整后,麒麟區轄13個街道、3個鎮。
2014年,越州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