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于上古為烈山氏,是炎帝神農暨炎黃文化的誕生地和發祥地。周時為隨國,史稱“漢東之國隨為大”。戰國末,楚滅隨國始建隨縣,后歷朝為郡為州。民國初年改隨州為隨縣。1949年境內設有隨縣、洪山兩縣,1955年洪山縣并入隨縣。1979年析隨縣城關鎮及城郊設置隨州市,縣、市分治,1983年隨縣并入隨州市。
1996年,隨州市面積6989平方千米,人口159萬人,轄4街道24鎮6鄉:東城區街道、西城區街道、北郊區街道、南郊區街道、厲山鎮、草店鎮、澴潭鎮、萬和鎮、三里崗鎮、洪山鎮、長崗鎮、新城鎮、新街鎮、萬店鎮、府河鎮、洛陽鎮、淮河鎮、尚市鎮、安居鎮、均川鎮、柳林鎮、淅河鎮、吳山鎮、高城鎮、殷店鎮、何店鎮、唐縣鎮、小林鎮、涢陽鄉、雙河鄉、封江鄉、天河口鄉、巖子河鄉、大堰坡鄉。境內有1個國營農場。市政府駐隨州西城區街道。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省直轄縣級隨州市,設立地級隨州市。隨州市設立曾都區,以原縣級隨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曾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烈山大道。轄4個街道、25個鎮、5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曾都區總人口1598752人,其中:西城街道78408人、東城街道117592人、南郊街道72800人、北郊街道77269人、淅河鎮104436人、萬店鎮47015人、高城鎮31362人、殷店鎮32286人、草店鎮33375人、小林鎮31836人、淮河鎮28870人、新城鎮21418人、萬和鎮48017人、尚市鎮50928人、厲山鎮60749人、唐縣鎮79339人、吳山鎮35942人、安居鎮62382人、新街鎮45865人、環潭鎮51180人、洪山鎮51302人、雙河鎮26319人、長崗鎮20913人、三里崗鎮45804人、柳林鎮26375人、均川鎮69581人、何店鎮50909人、洛陽鎮36804人、府河鎮56399人、大堰坡鄉19365人、巖子河鄉10893人、天河口鄉21501人、封江鄉9277人、鄖陽鄉21082人、萬福店21159人。
2004年末,曾都區總人口1605475人。轄4個街道、25個鎮、5個鄉,84個居委會、512個村委會。
2005年,曾都區調整下列鄉鎮行政區劃:(一)撤銷大堰坡鄉,將原大堰坡鄉的行政區域劃歸淅河鎮管轄,鎮政府駐淅河。(二)撤銷巖子河鄉、天河口鄉,將原巖子河鄉、天河口鄉的行政區域劃歸殷店鎮管轄,鎮政府駐殷店。(三)撤銷封江鄉,將原封江鄉的行政區域劃歸厲山鎮管轄,鎮政府駐厲山。(四)撤銷涢陽鄉,將原涢陽鄉的行政區域劃歸澴潭鎮管轄,鎮政府駐澴潭。(五)撤銷雙河鎮,將原雙河鎮的行政區域劃歸洪山鎮管轄,鎮政府駐洪山。(六)撤銷新城鎮,將原新城鎮的行政區域劃歸萬和鎮管轄,鎮政府駐萬和。(七)將殷店鎮新東、新中村民委員會劃歸萬店鎮管轄。
2005年末,曾都區轄5個街道、23個鎮:西城街道、東城街道、南郊街道、北郊街道、淅河鎮、萬店鎮、高城鎮、殷店鎮、草店鎮、小林鎮、淮河鎮、萬和鎮、尚市鎮、厲山鎮、唐縣鎮、吳山鎮、安居鎮、新街鎮、澴潭鎮、洪山鎮、長崗鎮、三里崗鎮、柳林鎮、均川鎮、何店鎮、洛陽鎮、府河鎮;萬福店街道(農場)。共有88個居委會、508個村委會。
2007年4月26日,《湖北省民政廳關于隨州市曾都區設立萬福鎮的批復》(鄂民政發[2007]15號):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隨州市曾都區設立萬福鎮,以原萬福店農場區域為萬福鎮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萬福店。
2009年5月,國務院批準設立隨縣,以隨州市曾都區部分鄉鎮為隨縣行政區域。新曾都區管轄區域包括原曾都區的東城、西城、南郊、北郊4個街道,萬店、淅河、何店、洛陽、府河5個鎮,城南新區管委會和經濟開發區管委會,48個居委會、154個行政村。總面積1316平方千米,為原曾都區的19%。總人口64.43萬人,為原曾都區的39%;其中農業人口40.83萬人,占總人口的63%;城鎮人口23.6萬人,占總人口的37%。7月29日,新曾都區正式成立。區政府駐西城街道烈山大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曾都區常住總人口618582人,其中:西城街道68012人,東城街道101334人,南郊街道64161人,北郊街道63175人,城南新區管委會14217人,萬店鎮42586人,何店鎮41831人,洛陽鎮31481人,府河鎮43950人,淅河鎮108089人,曾都區經濟開發區17227人,隨州市經濟開發區225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