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縣因駐地黃梅山和黃梅水得名。秦屬九江郡。漢置尋陽縣。西晉永興元年(304)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立尋陽郡,約以今之太白湖、龍感湖一線的“江北故道”為界,北境劃歸蘄春縣,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之尋陽縣。北境,東晉太元三年(378)改蘄春為蘄陽。南齊永明四年(486)析蘄陽縣之東境立永興縣。隋開皇元年(581)改永興縣為新蔡縣。十八年(598)改新蔡縣為黃梅縣。唐武德四年(621)析黃梅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置南晉州領之。八年(625)廢州,省四縣復為黃梅縣。
江南尋陽縣所轄今之黃梅地域,于東晉大興元年(318)立僑郡新蔡。太元三年(378)為與北方新蔡郡相區別,例稱南新蔡郡。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史冊初著此地僑置苞信縣。梁末(556)改苞信縣為新蔡縣。隋開皇九年(589)省尋陽、南新蔡二郡及汝南、柴桑、新蔡3縣,復置尋陽縣。此后,縣名變動頻繁,依次曰:彭蠡、彭城、湓城、楚城、潯陽。五代南唐時,改潯陽縣為德化縣,民國3年(1914)改為九江縣。民國廿五年(1936)劃定鄂贛省界,將江北原屬九江縣之封郭洲、團牌洲等地歸黃梅縣。1949年屬黃岡專區,1970年屬黃岡地區。1995年屬黃岡市。
1950年6月5日,經湖北省政府批準,把蔡山區所轄新洲上的一部分劃歸廣濟縣(今武穴市)。1953年,黃梅、宿松兩縣協定,兩縣邊緣湖泊水面界限:北以雞頭山至戾魚山,南以王家夾至中嘴為兩縣共管地區,黃梅漁船東南不過中嘴,東北不過戾魚山,宿松漁船西南不過王家夾,西北不過雞頭山。1955年下年,經湖北省政府批準,劃黃梅之柏樹林、楓樹林、向垸,直至太白湖西岸的水府廟一帶屬廣濟,劃廣濟余川區之龍腰,徐政兩村以及吳文村的一部分屬黃梅。不到一年,除余蘇垸留屬黃梅,其他地方仍歸屬廣濟。
1956年元月1日,經國務院、農墾部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批準于龍感湖西部高灘澤地墾建龍感湖農場,直隸省農墾廳。1958年11月,將王埠鄉的嚴大墩、嚴細墩和黃太墩劃歸龍感湖農場。1959年元月,龍感湖農場改為縣轄,1960年3月復屬省轄。
1996年,黃梅縣面積1071平方千米,人口約94.3萬人。轄10個鎮、13個鄉:黃梅鎮、孔壟鎮、小池鎮、下新鎮、停前鎮、五祖鎮、大河鎮、濯港鎮、蔡山鎮、新開鎮、獨山鄉、長嶺鄉、杉木鄉、柳林鄉、苦竹鄉、王楓鄉、白湖鄉、張河鄉、李英鄉、分路鄉、王埠鄉、徐港鄉、劉佐鄉。境內有1個國營原種場?h政府駐黃梅鎮。
1998年,撤銷獨山鄉、分路鄉,設立獨山鎮、分路鎮。調整后,全縣轄12個鎮、11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黃梅縣總人口966416人,其中:黃梅鎮103392人,孔壟鎮75713人,小池鎮64431人,下新鎮8318人,大河鎮34521人,停前鎮39489人,五祖鎮25853人,濯港鎮56803人,蔡山鎮63924人,新開鎮64536人,獨山鎮30227人,分路鎮53498人,柳林鄉18417人,杉木鄉44734人,長嶺鄉21129人,苦竹鄉33377人,王楓鄉37230人,白湖鄉23617人,張河鄉33773人,李英鄉24418人,劉佐鄉20225人,王埠鄉27711人,徐港鄉21823人,龍感湖農場37175人,張湖農場2082人。
2001年,撤銷白湖鄉,并入濯港鎮;撤銷張河鄉,并入孔壟鎮;撤銷王楓鄉,并入大河鎮;李英鄉,并入蔡山鎮。2002年?(可能也是2001年批準,待查),張湖原種場并入黃梅鎮;撤銷王埠鄉、徐港鄉,并入小池鎮;撤銷長嶺鄉,并入下新鎮,鎮政府駐地遷至馬鞍山。
2004年末,黃梅縣總人口982100人,轄黃梅、小池、孔壟、下新、大河、停前、五祖、濯港、蔡山、新開、獨山、分路12鎮,杉木、柳林、苦竹、劉佐4鄉,共有33個居委會、488個村委會。2005年末,黃梅縣轄12個鎮、4個鄉,33個居委會、495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黃梅縣常住總人口858806人,其中:黃梅鎮141488人,孔壟鎮98543人,小池鎮97956人,下新鎮21945人,大河鎮59759人,停前鎮33323人,五祖鎮13971人,濯港鎮65122人,蔡山鎮71168人,新開鎮55883人,獨山鎮27127人,分路鎮47872人,柳林鄉12357人,杉木鄉34299人,苦竹鄉27634人,劉佐鄉15919人,挪步園風景管理處280人,黃梅縣農業開發總公司1579人,黃梅縣農科所149人;(龍感湖管理區)嚴家閘辦事處15193人,蘆柴湖辦事處3042人,洋湖辦事處1809人,沙湖辦事處4614人,春港辦事處2477人,塞湖辦事處4781人,青泥湖辦事處486人,龍感湖工業園區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