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時為堯子丹朱的封地,春秋時為楚國丹陽所在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丹水(治今寺灣)、中鄉二縣。西漢置順陽縣(治今城關鎮南),東漢又增置南鄉縣(治今城關鎮西南)。北魏時,因縣境有淅水,置淅川縣(治今城關鎮東)。唐置淅州,后幾經興廢,至明成化二年(1466)從內鄉分出復置淅川縣,治今老城,屬南陽府。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格為淅川廳,光緒卅一年(1905年)升格為直隸廳,屬河南省布政司。1913年3月撤廳改縣。
1948年5月,淅川解放,置淅川縣人民民主政府,屬南陽地區行政公署。1949年3月改為淅川縣人民政府,1956年1月改為淅川縣人民委員會。1960年8月丹江水庫蓄水,縣治由老城鎮遷今城關鎮。1968年5月,改稱淅川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5月復改為淅川縣人民政府。
1996年?,淅川縣面積2798平方千米,人口70.2萬人。轄7個鎮、9個鄉:城關鎮、老城鎮、厚坡鎮、荊紫關鎮、香花鎮、九重鎮、盛灣鎮、大石橋鄉、上集鄉、倉房鄉、毛堂鄉、寺灣鄉、西簧鄉、黃莊鄉、蒿坪鄉、滔河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淅川縣總人口641327人,其中:城關鎮65050人、老城鎮25014人、荊紫關鎮42221人、香花鎮46489人、厚坡鎮72952人、九重鎮52655人、盛灣鎮40962人、金河鎮39333人、上集鎮61783人、倉房鎮12260人、寺灣鎮29358人、西簧鄉17995人、毛堂鄉24692人、大石橋鄉24911人、滔河鄉44019人、黃莊鄉41633人。
2005年末,淅川縣轄11個鎮、4個鄉:老城鎮、香花鎮、九重鎮、盛灣鎮、厚坡鎮、金河鎮、荊紫關鎮、上集鎮、馬磴鎮、寺灣鎮、倉房鎮;西簧鄉、毛堂鄉、大石橋鄉、滔河鄉。
2007年,九重鎮更名為丹陽鎮。
全縣現轄2個街道、11個鎮、4個鄉:龍城街道、商圣街道、荊紫關鎮、老城鎮、香花鎮、厚坡鎮、丹陽鎮、盛灣鎮、金河鎮、寺灣鎮、倉房鎮、上集鎮、馬蹬鎮、西簧鄉、毛堂鄉、大石橋鄉、滔河鄉。縣政府駐龍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