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豐”其名,是因方位和物產而得名。西豐與吉林省東豐縣交界處有一分水嶺,東流水為東豐縣,西流水為西豐縣。“豐”即物產豐盛之意。如《西豐縣志》中詩曰:“歲出豆糧千萬石,縣名不愧曰‘西豐’”。
西豐縣燕國時屬遼東郡地。秦漢、魏晉時屬扶余地。北魏、北齊、隋時期被高句麗割據。唐屬河北道。遼屬咸州。金屬咸平府。清初劃為皇族游獵的圍場。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縣,屬奉天省海龍府,后劃歸四平省的西安地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至1946年劃歸遼寧省。1946年至1947年國民黨占領期間屬遼北省。
1947年至1948年劃歸遼寧省第二行署。1947年至1951年劃歸遼東省通化專署領導。1952年至1954年劃歸遼東省。1955年至1958年劃歸遼寧省鐵嶺專署領導。1959年至1963年劃歸沈陽市領導。1964年至1966年歸沈陽地區。1967年歸鐵嶺地區。1984年屬鐵嶺市轄縣。
1996年,西豐縣面積2699平方千米,人口約34.1萬人。轄6個鎮、14個鄉:西豐鎮、平崗鎮、郜家店鎮、安民鎮、振興鎮、涼泉鎮、陶然鄉、天德鄉、柏榆鄉、德興滿族鄉、釣魚鄉、明德滿族鄉、樂善鄉、松樹滿族鄉、成平滿族鄉、房木鄉、和隆滿族鄉、營廠滿族鄉、金星滿族鄉、更刻鄉。縣政府駐西豐鎮。
1999年,省政府(遼政[1999]30號)批復同意撤銷天德鄉、房木鄉,設立天德鎮、房木鎮。調整后,西豐縣轄8個鎮、5個鄉、7個民族鄉:西豐鎮、平崗鎮、安民鎮、部家店鎮、振興鎮、涼泉鎮、房木鎮、天德鎮;樂善鄉、陶然鄉、柏榆鄉、釣魚鄉、更刻鄉、成平滿族鄉、德興滿族鄉、松樹滿族鄉、營廠滿族鄉、和隆滿族鄉、明德滿族鄉、金星滿族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豐縣常住總人口309416人,其中:西豐鎮51642人,平崗鎮15810人,郜家店鎮18898人,安民鎮18719人,振興鎮16251人,涼泉鎮13651人,房木鎮22260人,天德鎮19510人,更刻鄉13203人,樂善鄉11261人,陶然鄉11212人,柏榆鄉14052人,釣魚鄉9250人,成平滿族鄉11496人,松樹滿族鄉7372人,明德滿族鄉8996人,德興滿族鄉8455人,金星滿族鄉12891人,和隆滿族鄉15360人,營廠滿族鄉9127人。
2002年2月6日,省政府(遼政[2002]38號)批復同意:撤銷松樹滿族鄉、郜家店鎮,合并設立郜家店鎮(繼續享受民族鄉待遇);撤銷樂善鄉、西豐鎮,合并設立西豐鎮。
2002年6月,西豐縣面積2699.15平方千米,人口約30.94萬人。轄8個鎮、4個鄉、6個民族鄉:西豐鎮、平崗鎮、郜家店鎮、涼泉鎮、振興鎮、安民鎮、天德鎮、房木鎮、陶然鄉、柏榆鄉、德興滿族鄉、釣魚鄉、明德滿族鄉、成平滿族鄉、和隆滿族鄉、營廠滿族鄉、金星滿族鄉、更刻鄉。共有4個社區、229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西豐鎮紅旗路27號。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西豐縣常住總人口290635人,其中:西豐鎮71260人,平崗鎮14927人,郜家店鎮24934人,涼泉鎮12479人,振興鎮13385人,安民鎮15731人,天德鎮18895人,房木鎮18399人,陶然鄉9497人,柏榆鄉13313人,德興滿族鄉7984人,釣魚鄉8131人,明徳滿族鄉8695人,成平滿族鄉10498人,和隆滿族鄉13355人,營廠滿族鄉7653人,金星滿族鄉11999人,更刻鄉9500人。
2012年,撤銷柏榆鄉,設立柏榆鎮。2013年,省政府(遼政[2013]5號)批復同意撤銷更刻鄉、釣魚鄉、陶然鄉,設立更刻鎮、釣魚鎮、陶然鎮。至此,全縣轄12個鎮、6個民族鄉:西豐鎮、平崗鎮、郜家店鎮、涼泉鎮、振興鎮、安民鎮、天德鎮、房木鎮、柏榆鎮、更刻鎮、釣魚鎮、陶然鎮、德興滿族鄉、明德滿族鄉、成平滿族鄉、和隆滿族鄉、營廠滿族鄉、金星滿族鄉。縣政府駐西豐鎮紅旗路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