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城內有平地涌泉,名曰平泉,終年不凍,縣因以為名。周為山戎地。秦為東胡地。北魏為營州建德郡陽武縣。隋為遼西郡地。唐為奚地。遼設大定縣。明設大寧衛,后并入諾顏衛。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八溝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平泉州。民國初年改置平泉縣,1928年并入寧城縣,1945年復置平泉縣。
1996年,平泉縣面積3 307.8平方千米,人口約44.6萬人,轄7個鎮、5個鄉、8個民族鄉:平泉鎮、楊樹嶺鎮、榆樹林子鎮、黃土梁子鎮、黨壩鎮、七溝鎮、小寺溝鎮、南五十家子蒙古族滿族鄉、蒙和烏蘇蒙古族鄉、郭杖子滿族鄉、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平房滿族蒙古族鄉、許杖子滿族鄉、柳溪滿族鄉、七家岱滿族鄉、松樹臺鄉、沙坨子鄉、道虎溝鄉、臺頭山鄉、王土房鄉。縣政府駐平泉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泉縣常住總人口436917人,其中:平泉鎮89471人,黃土梁子鎮19402人,榆樹林子鎮31352人,楊樹嶺鎮26970人,七溝鎮25367人,小寺溝鎮22491人,黨壩鎮24759人,王土房鄉5518人,沙坨子鄉27991人,柳溪滿族鄉11067人,七家岱滿族鄉8298人,平房滿族蒙古族鄉15881人,蒙和烏蘇蒙古族鄉11991人,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18835人,臺頭山鄉19432人,許杖子滿族鄉5027人,松樹臺鄉17654人,道虎溝鄉16617人,南五十家子蒙古族滿族鄉20473人,郭杖子滿族鄉18321人。
2002年,平泉縣面積3295.53平方千米,人口約46.02萬人。轄7個鎮、5個鄉、8個民族鄉,8個社區、334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平泉鎮喧嘩街。
?年,撤銷許杖子滿族鄉,并入楊樹嶺鎮。2004年12月,省民政廳批復同意撤銷沙坨子鄉,設立臥龍鎮(2005年8月24日正式設立)。2005年8月,省民政廳批復同意撤銷南五十家子蒙古族滿族鄉,設立南五十家子鎮。2010年5月6日,正式撤銷蒙和烏蘇蒙古族鄉,設立北五十家子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平泉縣常住總人口446939人,其中:平泉鎮110646人,黃土梁子鎮20831人,榆樹林子鎮28686人,楊樹嶺鎮29463人,七溝鎮25061人,小寺溝鎮22705人,黨壩鎮24169人,臥龍鎮28382人,南五十家子鎮19859人,北五十家子鎮11940人,王土房鄉5419人,柳溪滿族鄉11041人,七家岱滿族鄉7912人,平房滿族蒙古族鄉15298人,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16756人,臺頭山鄉19081人,松樹臺鄉15954人,道虎溝鄉14862人,郭杖子滿族鄉18874人。
2012年,省民政廳(冀民函[2012]86號)批復同意撤銷郭杖子滿族鄉,設立桲欏樹鎮,鎮政府駐桲欏樹村永勝街517號(2013年12月4日正式設立)。
2013年,省民政廳(冀民函[2013]256號)批復同意撤銷柳溪滿族鄉,設立柳溪鎮(2014年4月20日正式設立)。調整后,全縣轄12個鎮、7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