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設船司空縣,東漢末因黃河南瀉,先名沖關,后因關西一里有潼水而改名潼關。據《水經注》:“河在關門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元和郡縣志》:“關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關”。唐為華陰縣地,天授二年(691年)于關口(今縣西北)析華陰縣地設潼津縣,長安中復廢入華陰縣。直至明代,屬縣隨華陰縣轄地變更。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今港口鎮設潼關守御千戶所,九年改潼關衛。
清雍正四年(1726年)復析華陰縣東部地于潼關(今港口鎮)設潼關縣,屬華州,十三年改屬同州府;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為潼關廳。1913年廢廳復設潼關縣。1914年屬關中道。1928年直屬省。1950年屬渭南專區。1956年屬省。1958年并入渭南縣。1961年分出復設,縣駐地由老潼關(今港口鎮)移至吳村(今城關鎮)。1969年屬渭南地區。1994年屬渭南市。
1949年5月解放后,廢保甲制度,全縣設7區36鄉。1951年5月設一、二、三、四、五區,共轄34個鄉。1955年11月撤區并鄉,設吊橋、南頭、吳村、安樂、李家村、太要、代字營、南營、十里鋪9鄉和城關鎮,鄉轄若干初級社。到1956年,鄉轄72個高級社,鎮轄5個居民區。1957年因建三門峽水庫,庫區的古槐、先進、公聯等社農民外遷,社撤,加之其它原因,全縣剩58個高級社。1958年,轄城關鎮和紅旗、東風、秦嶺(不久并入超英)、超英、衛星、東方紅6個公社,將58個高級社改為58個生產大隊,分屬各公社。
1958年12月,潼關縣并入渭南縣后,設潼關公社,原1鎮5社改設城關、高橋、吳村、安樂、李家村、太要、代字營、南頭8個管理區,轄76個生產大隊和5個居民區。1961年8月,潼關縣建制恢復后,調整為城關鎮和吳村、安樂、港口、南頭、代字營、太要、李家村7個公社,下轄12個居委會、81個生產大隊,492個生產隊。1983年調整為82個生產大隊。
1984年廢社設鄉:全縣轄城關鎮、太要鎮、港口鎮、吳村鄉、安樂鄉、高橋鄉、南頭鄉、代字營鄉、李家村鄉,15個居(家)委會、82個村委會,512個村民小組,其中城關鎮轄11個居(家)委會。
1988年,撤銷李家村鄉設立桐峪鎮。1990年,全縣轄城關、港口、太要、桐峪4鎮和高橋、吳村、安樂、代字營、南頭5鄉,9個居委會、82個行政村。
1996年,潼關縣面積526平方千米,人口約13.8萬人。轄4個鎮、5個鄉:城關鎮、太要鎮、桐峪鎮、港口鎮、城郊鄉、安樂鄉、高橋鄉、代字營鄉、南頭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潼關縣常住總人口147833人,其中(5個鎮、5個鄉):城關鎮25863人,港口鎮10917人,太要鎮25261人,桐峪鎮17606人,秦東鎮6083人,城郊鄉12411人,安樂鄉12105人,高橋鄉13601人,南頭鄉11694人,代字營鄉12292人。
2002年1月,撤銷城郊鄉并入城關鎮,撤銷港口鎮并入秦東鎮。調整后,潼關縣轄4個鎮、4個鄉:城關鎮、秦東鎮、太要鎮、桐峪鎮、安樂鄉、高橋鄉、南頭鄉、代字營鄉。
2009年,撤銷代字營鄉設立代字營鄉(8月6日正式實施)。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潼關縣常住總人口155463人,其中:城關鎮49802人,秦東鎮17866人,太要鎮25632人,桐峪鎮12628人,代字營鎮11574人,安樂鄉10919人,高橋鄉14662人,南頭鄉12380人。
2011年,撤銷高橋鄉并入秦東鎮和城關鎮,撤銷南頭鄉并入代子營鎮。調整后,潼關縣轄5個鎮、1個鄉:城關鎮、秦東鎮、太要鎮、桐峪鎮、代字營鎮、安樂鄉。2012年末,潼關縣面積428.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65332人,常住人口15.66萬人。
2013年8月30日,正式撤銷安樂鄉,設立安樂鎮。2013年末,潼關縣轄6個鎮:桐峪鎮、太要鎮、城關鎮、秦東鎮、代字營鎮、安樂鎮,共有14個社區、7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城關鎮。
2015年,撤銷安樂鎮、城關鎮,合并設立城關街道。將全縣原有93個村(社區)調整為18個行政村、10個社區。其中,太要鎮將12個行政村(社區)調整為2個行政村、2個社區,桐峪鎮將11個行政村調整為2個行政村、2個社區,秦東鎮將17個行政村調整為3個行政村、1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