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舊稱“西關”,因區(qū)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原為廣州古城之西郊,舊稱“西園”、“西關”。自秦代起先后隸屬番禺、南?h,清代1757~1842年,十三行成為中國唯一合法對外通商口。清咸豐九年(1859),沙面被迫租借給英、法作租界。民國10年(1922),廣州市政廳成立,西關地段歸屬廣州市。民國三十四年(1946),收回沙面租界。建國后,幾經(jīng)合并,1952年設西區(qū),1960年8月改稱荔灣區(qū)至今。芳村地區(qū),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屬南海郡管轄。1369年芳村地域分屬南海郡和番禺縣。1921年屬廣州市政廳,爾后陸續(xù)劃歸廣州市,1949年至1985年,曾三次建區(qū)二次撤區(qū),1985年5月正式成立芳村區(qū)。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荔灣區(qū)總人口474830人,其中:金花街道49803人,嶺南街道34699人,南源街道55749人,彩虹街道44911人,多寶街道37035人,龍津街道39517人,西村街道39129人,站前街道33771人,沙面街道4456人,逢源街道54029人,昌華街道33327人,華林街道48404人。芳村區(qū)總人口323758人,其中:花地街道39343人,白鶴洞街道41425人,沖口街道42512人,石圍塘街道63105人,茶窖街道37034人,東教鎮(zhèn)100339人。
2002年,荔灣區(qū)轄13個街道(沙面華林多寶昌華逢源龍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嶺南 橋中),芳村區(qū)轄9個街道(沖口花地茶滘 白鶴洞 石圍塘 東漖 東沙 海龍 中南)。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5]35號):撤銷廣州市芳村區(qū),將原芳村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劃歸荔灣區(qū)管轄。荔灣區(qū)人民政府駐中山七路。對新組建的越秀區(qū)和荔灣區(qū)的部分邊界線進行了調整。調整前,荔灣區(qū)面積11.8平方千米,人口52萬(2003年),芳村區(qū)總面積46.2平方千米?側丝19萬人(2003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荔灣區(qū)轄22個街道(沙面、華林、多寶、昌華、逢源、龍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嶺南、橋中、沖口、花地、茶滘、白鶴洞、石圍塘、東漖、東沙、海龍、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