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芬河市,原為東寧縣綏芬河鎮,以其附近小綏芬河而得名。綏芬,又作“恤品”、“速頻”、“蘇濱”,均為“率賓”譯音的演變,滿語意為“錐子”。清代屬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寧古塔副都統轄區。清末,先后歸綏芬廳、東寧廳管轄。中東鐵路通車后,始稱“五站”(由海參崴起到綏芬河為第五站)。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五站鐵路交涉分局改為綏芬河鐵路交涉分局。
中華民國成立后,1923年3月,歸屬東省特別區,并從4月1日起設立綏芬河市政分局。斯時,奉軍綏寧鎮守使張宗昌的帥府設于綏芬河鎮。東北淪陷后,始屬東寧縣,1939年6月1日劃歸新設置的綏陽縣管轄,改設綏芬河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8年10月,將綏陽縣并入東寧縣,東寧縣政府遷駐綏芬河鎮,為第一區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1年10月,建立綏芬河軍政委員會,負責口岸運輸。
1952年4月,東寧縣政府遷回東寧鎮,綏芬河為第一區政府駐地。1956年5月,設置綏芬河鎮和北寒蔥河鄉。1958年9月,成立友好人民公社,后改為綏芬河人民公社。1968年設置綏芬河區,由牡丹江地區直轄。1973年6月,撤銷綏芬河區,設置綏芬河鎮,歸東寧縣管轄。1975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以綏芬河鎮改設綏芬河市(縣級),歸牡丹江地區管轄。1983年9月,撤銷牡丹江地區,由牡丹江市代管。
1992年末,綏芬河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濱綏線鐵路終點站,邊境口岸城市。南、西、北三面與東寧縣相連,東與俄羅斯接壤。全市總面積460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和3個鄉。總人口3.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3萬人;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7%。(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綏芬河市總人口69052人,其中:綏芬河鎮52340人、阜寧鎮16712人。
2005年,綏芬河市轄2個鎮:綏芬河鎮、阜寧鎮,以及互市貿易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 綏芬河鎮(231081100) 轄12個社區、2個村委會:友誼社區、新華社區、永安社區、山城社區、前進社區、北海社區、象山社區、光華社區、三合林社區、新興社區、鐵西社區、南綏社區、前進村、綏東村。 阜寧鎮(231081101) 轄9個村委會:建西村、建東村、建華村、建新村、南寒村、北寒村、永勝村、朝陽村、寬溝村。(www.根據《牡丹江市2005年代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