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蘭原名三姓,滿語為“依蘭哈喇”(即:依蘭為“三”,哈喇是“姓”)。據《三姓志》載:清初,松花江中游胡爾哈河(今牡丹江)口、湯旺河口、湯旺河口順流而下瑪那哈地方及胡爾哈河正東倭和地方分別有赫哲人數十戶或百余戶居住。天聰年間,挑選胡爾哈河一帶赫哲1000人,前往山東征剿。于順治二年(1645年),對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軍營全行撤回,“因為出力,將此赫哲人等一并作為新滿洲,國語依冊(伊徹)滿洲。隨將盧業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魯等四族長編為世管佐領。”又據偽滿《依蘭紀略》記載,“嗣以胡氏徙居寧古塔,只余盧、葛、舒三姓,遂呼斯地為三姓”。簡稱“依蘭”。
依蘭,古為肅慎地,唐屬渤海、黑水都督府分轄,遼為女真五國部地(即剖阿里、盆奴里、奧里米、越里篤、越里吉五國)。“越里吉”居于五國最西之三姓為“五國頭城”,亦稱“五國城”,為歷代軍事重鎮。金設胡里改路,初設萬戶府,后改設節度使。元設胡里改軍民萬戶府,明設奴兒干都司忽兒海衛。清初,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筑城,始設三姓協領衙門。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批準,添設三姓地方副都統,管理旗務,鎮守地方。翌年3月12日(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委任二等侍衛覺羅七十五為副都統。所轄疆域包括黑龍江下游、松花江中下游與烏蘇里江流域以及海濱和庫頁島等地。
三姓向為重鎮,又是松花江水路干線的中繼要港。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吉林將軍上奏:“三姓一城,為吉江(吉林、黑龍江的簡稱)門戶,又為松花、牡丹兩江匯流東下之區,地多沃壤,戶口殷繁”,請求設置府治。1906年2月15日(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獲準,設置依蘭府,隸于濱江關道。知府于同年8月2日(農歷六月十三日)啟用依蘭府關防。1909年6月2日(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準,于依蘭府城設置東北路兵備道,管理依蘭、密山、臨江(今同江)一帶邊務及東北沿邊兵備事宜,并管理依蘭等處關稅、交涉事宜,同時裁撤三姓副都統。中華民國成立后,1913年3月,將依蘭府改為依蘭縣。1914年6月,將東北路道改為依蘭道,依蘭縣隸屬依蘭道管轄。1929年2月,撤銷依蘭道,由吉林省直轄。全縣總人口16.4萬人,時為二等縣。東北淪陷后,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改隸三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依蘭縣隸屬合江省管轄。1947年春,將土龍山、宏克力一帶劃出,于土龍山設置依東縣;將雙河一帶劃出,于雙河區設置雙河縣;將刁翎、三道通一帶劃出,于刁翎區設置刁翎縣。原依蘭全境“一分為四”。1948年6月,撤銷依東縣,將其北部宏克力一帶劃歸依蘭縣,將其南部土龍山一帶劃歸樺南縣。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依蘭縣改隸松江省管轄。1953年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1.7萬人,為丁等縣。1954年8月,松江、黑龍江兩省合并后,隸屬黑龍江省管轄,劃入合江專區。1985年1月,正式撤銷合江地區,改由佳木斯市領導。從1991年4月1日起,劃歸哈爾濱市領導。
1992年,依蘭縣位于黑龍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縣城座落在牡丹江、倭肯河注入松花江的匯合處,三面環水。西與方正縣、通河縣、鐵力市接壤,北與伊春市、湯原縣、佳木斯市為鄰,東與樺南縣、勃利縣毗連,南與林口縣相接。全縣總面積4658平方千米。總人口36.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5萬人;滿、朝鮮、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2萬人,占總人口的5.3%。轄7鎮、13鄉。縣政府駐地依蘭鎮。(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1996年,依蘭縣面積4616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7個鎮、10個鄉、1個民族鄉:依蘭鎮、達連河鎮、江灣鎮、三道崗鎮、道臺橋鎮、宏克力鎮、德裕鎮、土城子鄉、演武基鄉、長崗鄉、護林鄉、平原鄉、團山子鄉、涌泉鄉、愚公鄉、蛛山鄉、紅星鄉、迎蘭朝鮮族鄉。縣政府駐依蘭鎮。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64108人,其中:依蘭鎮73430人,達連河鎮37522人,宏克力鎮13885人,道臺橋鎮20037人,三道崗鎮22319人,德裕鎮15231人,江灣鎮10748人,演武基鄉14959人,珠山鄉10406人,涌泉鄉14185人,愚公鄉17144人,團山子鄉18596人,平原鄉19566人,護林鄉18405人,長崗鄉16109人,土城子鄉9717人,紅星鄉13961人,迎蘭朝鮮族鄉17888人。
2006年,依蘭縣面積4616平方千米,人口40萬人。轄9個鄉鎮,132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