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屬邕州古城,宋建新城,稱宋城,解放前屬邕南鎮。1952年為第四區,1953年改第二區,1958年設江寧區,1960年改公社,1979年建新城區,1980年設區政府。
1996年,新城區位于南寧市區中部,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約24.2萬人。轄3個街道:建政街道、新竹街道、中山街道。區政府駐七星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新城區總人口426346人,其中:新竹街道136922人,建政街道137723人,中山街道123902人,南湖虛擬街道27799人。
2001年,原郊區的津頭鄉劃入。2001年末,新城區位于南寧市區東南部,面積10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2.2915萬人。轄4個街道、1個鄉: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新竹街道、津頭鄉。共有54個社區、10個行政村。
2002年末,新城區位于南寧市區東南部,面積108平方千米,總人口33.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5萬人,非農業人口31.22萬人。轄4個街道、1個鄉,6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2004年,新城區位于南寧市區東南部,面積108平方千米。轄4個街道、1個鄉,共51個社區、10個行政村。年末常住人口372246人(其中農業人口23780人、非農業人口348466人)。
2004年9月1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4]79號)調整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新城區更名為青秀區,將原邕寧縣的長塘、伶俐、劉圩、南陽4個鎮和蒲廟鎮的莫村劃歸青秀區管轄,青秀區人民政府駐仙葫大道。青秀區轄4個街道、4個鎮、1個鄉: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新竹街道,長塘鎮、伶俐鎮、劉圩鎮、南陽鎮,津頭鄉。
2005年,將興寧區的民生社區劃給青秀區,將青秀區的望仙坡社區、金牛橋社區、長堽西社區、燕子嶺社區、長堽東社區、將橋社區和官橋村(居民共7萬人)劃給興寧區,以民主路和長堽路為界。3月30日,兩區舉行了社區居委會的交接儀式。2005年6月25日,南寧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南府發[2005]70號):撤銷津頭鄉建制,改設立津頭街道辦事處。津頭街道辦事處包括麻村、葛麻、長堽、津頭、新興、埌西、埌東、南湖、那廖等9個村,總面積約30平方千米,人口2.14萬人。津頭街道辦事處駐南寧市錦春路8號。
2007年,鑒于津頭街道有8個“城中村”、48個組分散于其他4個街道近20個社區當中,青秀區調整部分街道管轄區域:津頭街道在保留埌西村、麻村、南湖村的基礎上接管了金洲、金浦、埌西、南湖小區、大板三區、濱湖等6個社區;同時,其他“城中村”分別劃入了中山、南湖、建政、新竹等街道辦事處。各街道于8月28日前完成人、財、物的移交,從9月1日起各街道按調整后的管轄區域進行管理。
2009年末,青秀區總面積872平方千米。總人口58.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05萬人;壯族人口15.56萬人。轄5個街道、4個鎮,58個社區、46個行政村,276個自然村(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