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永新地域先后屬吳、越、楚。秦朝,屬九江郡。公元前206年項羽立英布為九江王,永新地屬九江國。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國為淮南國,領豫章等4郡,永新地屬之。其后,增廬陵縣,永新地屬廬陵,隸淮南國像章郡。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豫章郡廬陵縣屬吳王國。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豫章等地直屬朝廷。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孫策分揚州像章郡設廬陵郡,并置西昌縣,永新地屬西昌。建安九年(204年),分揚州廬陵郡地置永新縣,縣治在今沙市下排洲與澧田洲頭交界的高洲。因境內主川禾水又名永新江而得名。
吳寶鼎二年(267年),分長沙郡的安成、萍鄉,豫章郡的新喻、宜春,廬陵郡的平都、永新,共6縣置安成郡,隸揚州。晉太康元年(280年),安成郡劃歸荊州,永新縣屬荊州安成郡。元康元年(291年),分揚州和荊州10郡置江州,永新縣屬江州安成郡。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廢安成郡置吉州,永新并入吉州太和(今泰和)縣。大業三年(607年),廢州復郡,永新隸屬廬陵郡太和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分太和縣地置南平州,永新縣屬之。顯慶二年(657年),復置永新縣,屬江南道吉州,縣治改設禾川鎮。五代十國時,永新縣先屬楊吳,后屬南唐。
宋代,吉州永新縣始屬江南路,后屬江南西路。建炎四年(1130年)改屬鄂州路。紹興元年(1131年)屬江南西路吉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永新縣屬江西行中書省(江西行省)吉州路。元貞元年(1295年),吉州路改稱吉安路,永新升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永新復為縣,隸江西行省吉安府。洪武九年,永新縣屬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清朝,永新縣仍屬吉安府。
民國二年(1912年),廢府,各縣直屬于省。1914年,永新屬廬陵道。1926年,各縣仍直屬于省。1932年,永新屬第十行政區。1935年,永新屬第三行政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永新屬蘇區。1928年,永新縣隸屬湘贛邊界特區。1931年,屬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管轄,省會設在永新縣城禾川鎮。解放后,先后屬吉安專區、吉安地區、井岡山地區(1968年)、吉安地區、吉安市(2000年)。
1984年,設立澧田鎮,管轄澧田、江南、澧西、九西大隊和澧田街的范圍(贛府廳字[1984]165號)。1985年6月19日,澧田鄉更名為合田鄉(贛府廳字[1985]340號)。1988年12月10日,撤銷合田鄉,其行政區域劃歸澧田鎮管轄(贛民函[1988]138號批復)。1992年9月3日,撤銷文竹鄉、懷忠鄉,設立文竹鎮、懷忠鎮(贛民字[1992]165號批復)。1997年11月25日,撤銷埠前鄉、泮中鄉、龍門鄉、高橋樓鄉、東里鄉、沙市鄉,設立埠前鎮、泮中鎮、龍門鎮、高橋樓鎮、東里鎮、沙市鎮(贛民字[1997]231號批復)。
1997年,全縣面積2187平方千米,人口44萬,轄10個鎮、19個鄉:禾川縣、澧田鎮、文竹鎮、懷忠鎮、東里鎮、泮中鎮、沙市鎮、龍門鎮、高橋樓鎮、埠前鎮、白沙塘鄉、曲江鄉、坳南鄉、石橋鄉、日光鄉、龍源口鄉、三灣鄉、煙閣鄉、在中鄉、才豐鄉、高溪鄉、龍田鄉、臺嶺鄉、江畔鄉、蘆溪鄉、象形鄉、蓮塘鄉、蓮洲鄉、高市鄉。
1998年12月7日,撤銷石橋鄉,設立石橋鎮;龍田鄉政府駐地遷至下蘭家(贛民字[1998]224號批復)。至此,全縣轄11個鎮、18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430046人;其中:禾川鎮49150人、東里鎮15607人、石橋鎮18908人、泮中鎮12741人、里田鎮27408人、龍門鎮16995人、沙市鎮17473人、文竹鎮17544人、埠前鎮18902人、懷忠鎮18358人、高橋樓鎮14519人、日光鄉5376人、坳南鄉5834人、曲江鄉5115人、白沙塘鄉3930人、才豐鄉13770人、煙閣鄉13556人、龍源口鄉8721人、在中鄉13463人、三灣鄉4704人、江畔鄉11262人、臺嶺鄉8287人、龍田鄉14344人、高溪鄉17440人、蓮州鄉15051人、高市鄉11914人、蓮塘鄉9700人、象形鄉19397人、蘆溪鄉20577人。
2001年12月3日,撤銷東里鎮,劃歸禾川鎮;撤銷日,光鄉,劃歸石橋鎮;撤銷泮中鎮、龍源口鄉,合并設立龍源口鎮,龍源口鎮政府駐地遷至墩上;撤銷江畔鄉,劃歸澧田鎮;撤銷曲江鄉(除公益、早禾田行政村),劃歸白沙塘鄉,并更名曲白鄉,鄉政府駐白沙塘;曲江鄉的公益、早禾田行政村劃歸坳南鄉;撤銷蓮塘鄉,劃歸象形鄉(贛民字[2001]569號批復)。
2002年底,永新縣轄10個鎮、13個鄉,14個居委會、345個行政村。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47.8萬人。2005年末,全縣總人口4669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