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浩特”系蒙古語譯音,意為“丘陵之城”。清順治年間置浩濟特左、右翼旗,康熙年間改阿巴嘎納爾左、右翼旗。1949年,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劃歸錫林郭勒盟中部聯合旗;阿巴哈納爾右翼旗劃歸錫林郭勒盟西部聯合旗。
1952年5月26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電準,中部和西部聯合旗合并為錫林郭勒盟西部聯合旗,原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廟由貝子爵管轄,故得名“貝子廟”。1953年9月15日,經錫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準,“貝子廟”改稱錫林浩特(相當于蘇木級),統稱西部聯合旗錫林浩特人民政府。1956年7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將西部聯合旗改稱阿巴嘎旗;同年8月21日錫林浩特受錫林郭勒盟直接領導,蘇木級建置不變。
1959年4月15日,錫林浩特升格為旗(縣)級浩特,盟直接管轄。1963年,設立阿巴哈納爾旗,以錫林浩特為中心將阿巴嘎旗和西烏珠穆沁旗的錫林浩特鎮、阿爾山保力格公社、潮格烏拉牧場、軍營牧場、一、二、六隊、畢力格牧場等地區為阿巴哈納爾旗的行政區域。1979年12月14日,阿巴哈納爾旗的“哈”字為“嘎”字。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阿巴嘎納爾旗,改設錫林浩特市(縣級)。
2000年,錫林浩特市轄5個街道、7個蘇木:楚古蘭街道、寶力根街道、希日塔拉街道、杭蓋街道、額爾敦街道、圖古日格蘇木、達布希勒圖蘇木、城關蘇木、伊利勒特蘇木、巴彥寶拉格蘇木、阿爾善寶拉格蘇木、朝克烏拉蘇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錫林浩特市總人口173796人,其中:希日塔拉街道18291人,寶力根街道11140人,杭蓋街道43935人,楚古蘭街道30724人,額爾敦街道30921人,達布希勒特蘇木1817人,城關蘇木1687人,伊利勒特蘇木2867人,巴彥寶拉格蘇術1727人,阿爾善寶拉格蘇木4494人,朝克烏拉蘇木1500人,圖古日格蘇木1457人,錫林浩特煤礦7835人,毛登牧場1203人,錫市奶牛場904人,白音錫勒牧場9796人,白音庫倫牧場2617人,食品公司貝力克牧場881人。
2000年,錫林浩特市總面積18750平方千米,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18.7平方千米。總人口17.7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4.8萬人。轄6個街道、7個蘇木、5個國有農牧場。
2001年區劃調整后,全市轄6個街道、2個鎮、4個蘇木:希日塔拉街道、寶力根街道、杭蓋街道、楚古蘭街道、額爾敦街道、南郊街道、阿爾善寶拉格鎮、巴彥錫勒鎮、達布希勒圖蘇木、伊利勒特蘇木、巴彥寶拉格蘇木、朝克烏拉蘇木。
2001年,全市總面積18750平方千米,其中市區建成面積18.7平方千米。總人口17.7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4.9萬人。轄6個街道、2個鎮、4個蘇木、5個國有農牧場。
2006年,錫林浩特市將原有的6個蘇木鎮調整為3個和1個街道辦事處,即寶力根蘇木、朝克烏拉蘇木和阿爾善寶拉格鎮及巴彥錫勒街道;同時將達布希勒圖蘇木的希日塔拉嘎查、額日敦塔拉嘎查的一部分和伊利勒特蘇木的伊利勒特嘎查、哈那烏拉嘎查、烏力吉得力格爾嘎查的一部分劃入市區行政管轄區域。
2006年,全市總面積14785平方千米,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22平方千米。總人口17.7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4.9萬人;蒙古族人口4.35萬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0.84萬人。轄6個街道、1個鎮、2個蘇木。
2009年,全市面積14785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20.5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7.8萬人。
2012年,恢復巴彥寶拉格蘇木。調整后,全市轄7個街道、1個鎮、3個蘇木:希日塔拉街道、寶力根街道、杭蓋街道、楚古蘭街道、額爾敦街道、南郊街道、巴彥查干街道、阿爾善寶拉格鎮、寶力根蘇木、朝克烏拉蘇木、巴彥寶拉格蘇木,以及巴彥錫勒辦事處。市政府駐地希日塔拉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