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屬泗水郡。漢分屬洨(音淆,xiao)、虹、谷陽、符離、夏丘、下邳諸縣領轄。三國屬魏之下邳。西晉屬沛國;東晉屬陽平郡。南北朝改陽平郡為谷陽郡,又置連城、高昌二縣,本縣南郊隸屬連城縣。梁置臨潼郡,北齊廢為縣,后又置潼郡,轄今縣境北部。隋初屬彭城郡,后改屬下邳郡。唐初屬谷陽縣,隸徐州。顯慶元年(656),夏丘更為虹,廢谷陽入蘄縣,本縣分屬虹、蘄兩縣。元和四年(809),虹縣部分屬宿州,隸河南道。五代十國,本縣分屬宿州、泗州之地。
宋元祐元年(1086年)析虹縣之零璧鎮置零壁縣,同年七月復為鎮。元祐七年二月,零璧復為縣。(據《名勝志》:“以縣產磐石,珍之如壁,故名。”)政和七年(1117年)改為靈壁縣。屬宿州,隸淮南東路;建炎后沒于金。元初復立靈璧縣,屬宿州,隸河南歸德府。至元四年(1267)改屬泗州;十七年復屬宿州。明初屬宿州,洪武四年(1371),宿州改屬臨濠府;六年屬中立府;七年屬中書省鳳陽府;后屬鳳陽府,直屬南京。清順治二年(1645)改屬江南省鳳陽府;康熙六年(1667)改屬安徽省,先后屬鳳陽府、鳳潁六泗道管轄。
民國元年(1912)四月廢州設縣,本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置道,屬淮泗道。十六年廢道,又直屬安徽省。二十一年,屬第六行政區。二十四年改為九個行政督察區,本縣屬第六督察區?谷諔馉幤陂g,先后裁并改設8個專署,本縣屬第六專署。三十四年,屬第四行政區。
1948年11月25日,靈璧解放,屬江淮解放區第三行署。1949年4月21日改屬皖北行署宿縣專區。1952年4月12日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元月12日改屬安徽省蚌埠專區。1961年4月13日,本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為宿縣地區,現為宿州市),隸屬關系未變。
本縣自置縣至元代,縣境區域無考。至明嘉靖年間,縣域東至虹縣界河北35里,西至宿州界大店60里,南至五河界潼河140里,北至徐州界雙溝140里;東到虹縣60里,西到宿州120里,南到臨淮縣180里,北到徐州180里,東南到五河縣120里,西南到懷遠縣180里,東北到睢寧縣150里,西北到蕭縣220里;南到南京陸路527里,水路966里,北到北京陸路1883里,水路2310里。
清乾隆年間,縣境東西70里,南北270里。縣城東至虞姬墓15里,與本府虹縣交界;東北至潼郡集90里,與徐州府睢寧縣交界,至楊家橋100里,與徐州府邳州交界;北至黃河120里,與徐州府銅山縣交界;西北至梅山120里,與徐州府蕭縣交界;西至宿靈庵55里,與本府宿州交界;西南至曹老集120里,與本府懷遠縣交界;南至淮河150里,與本府鳳陽縣交界;東南至喬家集90里,與泗州五河縣交界。
民國期間,本縣區域略有變動。至1949年,全縣總面積為2364平方千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本縣區域縮小。1955年底,先后將九頂、馮廟、城關3區的23個自然村劃歸睢寧縣和泗縣管轄,縣境面積為2288平方千米。1965年7月,以沱河為界,將河南的一個鎮、5個人民公社劃出,歸新置的固鎮縣管轄。
1997年,靈壁縣面積2086平方千米,人口104.8萬,轄13鎮8鄉:靈城鎮、韋集鎮、黃灣鎮、婁莊鎮、楊疃鎮、尹集鎮、澮溝鎮、尤集鎮、下樓鎮、朝陽鎮、漁溝鎮、高樓鎮、馮廟鎮、長集鄉、朱集鄉、大路鄉、大廟鄉、禪堂鄉、靈西鄉、虞姬鄉、向陽鄉?h政府駐靈城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051325人,其中:靈城鎮57730人,韋集鎮46373人,黃灣鎮44831人,婁莊鎮43492人,楊疃鎮63077人,尹集鎮65032人,澮溝鎮44860人,尤集鎮47876人,下樓鎮61431人,朝陽鎮67481人,漁溝鎮59036人,高樓鎮63582人,馮廟鎮67189人,向陽鄉37589人,長集鄉26848人,朱集鄉38699人,大路鄉35571人,大廟鄉45219人,禪堂鄉45244人,虞姬鄉41985人,靈西鄉48180人。
2004年,靈璧縣鄉鎮由21個調整為19個。共有524個行政村(另一數據為514個)、4個居委會。2005年2月,正式調整鄉鎮區劃,撤銷靈西鄉、長集鄉建制,分別并入婁莊鎮、靈城鎮。靈壁縣轄13個鎮、6個鄉。2004年,全縣總人口115.62萬人。
2005年,靈壁縣進行行政村區劃調整。2010年9月,將靈城鎮葉廟村、十里村及禪堂鄉三張村委托給縣經濟開發區管轄。另將婁莊鎮婁莊村、漁溝鎮漁溝村、尹集鎮尹集村撤村設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