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為蒙古語,“圣主的陵園”之意,以境內有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園而得名。漢時分屬西河、朔方郡。唐時分屬榆林等郡。元置西夏中興等路,后屬東勝、云內二州。
清順治年間(1649年)為便于控制蒙古各部落,在鄂爾多斯地區實行盟旗建制,其中之一為鄂爾多斯左翼中旗(即郡王旗)。乾隆年間(1736年)從烏審旗將近族臺吉的平民分為十三個蘇木,劃撥土地,組成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薩克旗)。
1958年11月5日經國務院82次會議批準,札薩克旗、郡王旗合并,暫稱“札郡旗”。1959年1月15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取旗名“伊金霍洛旗”。旗址駐地設在新街鎮,1964年7月1日遷往阿勒騰席熱鎮。
1996年?,伊金霍洛旗面積5958平方千米,人口14.1萬人,其中蒙古族占6%。轄3個鎮、3個蘇木、8個鄉:阿勒騰席熱鎮、新街鎮、烏蘭木倫鎮、臺格蘇木、伊金霍洛蘇木、蘇布爾嘎蘇木、公尼召鄉、臺吉召鄉、合同廟鄉、紅慶河鄉、納林希里鄉、哈巴格希鄉、納林陶亥鄉、新廟鄉。旗政府駐阿勒騰席熱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伊金霍洛旗總人口147739人,其中:阿勒騰席熱鎮29440人,新街鎮9345人,烏蘭木倫鎮24722人,納林陶亥鎮5794人,臺吉召鎮6990人,納林希里鎮11938人,紅慶河鎮9016人,臺格蘇木8331人,蘇布爾嘎蘇木4981人,伊金霍洛蘇木4622人,新廟鄉7321人,哈巴格希鄉5255人,合同廟鄉3832人,公尼召鄉7307人,布連鄉5564人,布爾臺格鄉3281人。
2000年,全旗轄總面積6000平方千米。總人口14.3萬人,其中農牧業人口12萬人;蒙古族人口0.9萬人。轄7個鎮、3個蘇木、6個鄉,146個嘎查(村),903個農牧業生產合作社。
2001年?,全旗轄8個鎮、3個蘇木、5個鄉:阿勒騰席熱鎮、新街鎮、烏蘭木倫鎮、納林陶亥鎮、臺吉召鎮、納林希里鎮、紅慶河鎮、新廟鎮、臺格蘇木、蘇布爾嘎蘇木、伊金霍洛蘇木、哈巴格希鄉、合同廟鄉、公尼召鄉、布連鄉、布爾臺格鄉。2003年,將哈巴格希鄉劃歸東勝區管轄。
2004年末,伊金霍洛旗總人口14.25萬人,其中蒙古族9869人。轄8個鎮、3個蘇木、4個鄉:阿勒騰席熱鎮、新街鎮、烏蘭木倫鎮、納林陶亥鎮、臺吉召鎮、納林希里鎮、紅慶河鎮、新廟鎮、臺格蘇木、蘇布爾嘎蘇木、伊金霍洛蘇木、合同廟鄉、公尼召鄉、布連鄉、布爾臺格鄉。(鄂爾多斯市年鑒2005)
2005年,伊金霍洛旗撤并調整8個蘇木鄉鎮,整合新組建7個鎮,即:保留阿勒騰席熱鎮;撤布連鄉、布爾臺格鄉、烏蘭木倫鎮,設烏蘭木倫鎮;撤公尼召鄉、伊金霍洛蘇木,設伊金霍洛鎮;撤新街鎮、臺格蘇木,設札薩克鎮;撤新廟鎮、納林陶亥鎮,設納林陶亥鎮;撤納林希里鎮、紅慶河鎮,設紅慶河鎮;撤臺吉召鎮、蘇布爾嘎蘇木、合同廟鄉,設蘇布爾嘎鎮。截止11月7日,全旗蘇木鄉鎮布局調整工作已基本結束。
2009年,全旗總面積5600平方千米。總人口15.9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1923人。轄7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