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于戰國時期,因位于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后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夏稱昆吾國,春秋為衛都,秦置濮陽縣,宋稱澶州,金改開州,明、清因之,民國初復名濮陽。
春秋時期,濮陽一帶屬衛國。公元前629年,衛國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國此時名存實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漢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新朝曾把東郡改名治亭。兩晉南北朝,變化頻仍,幾個轄縣分別隸屬過濮陽郡、東郡、魏郡、頓丘郡、昌樂郡、武陽郡等。西晉時還曾建濮陽國。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陽縣一部置昆吾縣,析臨河、內黃、頓丘各一部置澶淵縣,省昌樂入繁水縣,并復置范縣。唐初,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澶淵縣為澶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轄澶水、頓丘、觀城等縣,今南樂縣屬魏州,范縣屬濮州,臺前縣境屬鄆州。唐大歷七年(772年),割頓丘、昌樂4鄉于清豐店置清豐縣,屬澶州。
宋,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1128年秋,金占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此時,今南樂縣屬大名府、范縣屬濮州、臺前縣境屬東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遷,經延津、封丘、壽張(其轄區部分為今臺前縣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占領開州。明朝時期,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范縣屬東昌府,臺前(壽張一部分)境屬兗州府。清朝時期,濮陽稱開州,與清豐、南樂隸屬于大名府。范縣屬濮州隸曹州府,臺前境(壽張一部分)隸兗州府。
民國2年(1913年),改開州為開縣。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屬山東省東昌府,臺前縣系壽張縣一部分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1912年-1949年,轄區各縣建置及隸屬改易較頻繁。1936年國民政府設河北省第十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濮陽。1939年改稱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濮陽、東明、長垣、南樂、清豐5縣。1936年濮縣、范縣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1938年濮縣改屬第十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菏澤)。
1945年10月,冀魯豫區黨委、行署、軍區進駐濮陽縣城。中共冀魯豫區黨委決定設立濮陽市,機關駐濮陽城內,直屬區黨委領導。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所屬的抗日政府一律改為民主政府。1946年11月,冀魯豫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濮陽市建置,并將7個地委劃分為8個地委。二地委下轄中共壽張、范縣、鄆城、巨野等9個縣委。四地委轄濮陽、滑縣、浚縣、長垣等11個縣委。八地委(又稱直南地委)成立后,機關駐清豐,轄南樂、清豐、內黃、濮縣等7個縣委,臺前境屬壽張縣南5區。
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魯豫邊區撤銷,建立平原省,并成立了平原省濮陽專署(駐濮陽縣城)。濮陽專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昆吾、尚和、衛南、高陵、漳南、衛河等17個縣和濮陽城區、道口區兩個區。同年9月,昆吾、尚和與濮陽縣,衛南與滑縣,高陵、漳南(一部)與內黃縣,衛河與清豐縣分別合并后稱濮陽縣、滑縣、內黃縣、清豐縣,此時濮陽專署轄11縣2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