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名,史籍有多種記載。《唐書·西域傳》:“于闐或曰瞿薩旦那,亦曰渙那、曰屈丹,北狄曰于遁,諸胡曰豁旦。”《大唐西域記》稱作瞿薩旦那國:“唐言地乳,取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漢那國。匈奴謂之于遁,諸胡謂之豁旦,印度謂之屈丹,舊曰于闐,訛也。”又稱:“瞿薩旦那國,周四千余里,沙磧大半。”瞿薩旦那為國名,含義是“地乳”。
《大唐西域記》有如下記載:昔于闐國王暮年無嗣,于是祈禱天神,請求繼嗣。忽間神像前額剖裂,出一嬰孩。全國上下歡慶。但嬰兒不食人乳。國王恐其夭折,又去神前求助養(yǎng)育之法。突然神前地面隆起一包,形狀如乳,嬰兒吮飲,長大成人,繼承王位,世代相傳。因為“于時地乳所育,因為國號”。可見于闐王為“大地之驕子”,使用“瞿薩旦那”為國名應是眾望所歸。但地名則稱作于闐或豁丹未變。元代以來史書有兀丹、忽炭、斡端等,都是和闐或于闐的不同譯名。和闐和于闐是古代南北方民族語言的不同稱謂,有所差異。
和田歷史悠久,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兩漢書、《魏書》、《隋書》、《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宋史》、《明史》皆稱于闐。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隸屬安西都護府。置于闐鎮(zhèn),為安西四鎮(zhèn)之一。地當吐蕃要沖。《新唐書》稱作西山城。
北宋屬喀喇汗王朝,南宋屬西遼。元代為察合臺阿魯忽的封地,曾設置斡端宣慰使元帥府。明朝復稱于闐。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設和闐辦事大臣,轄額里齊、哈拉哈什、玉瓏哈什、齊爾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州治額里齊(伊里齊),隸喀什噶爾道。
1913年改直隸州為和闐縣。1920年置和闐道,和闐縣屬和闐道。1928年屬和闐行政區(qū),1943年屬和闐督察專區(qū)。1950年屬和闐專區(qū)。1959年和闐縣改名和田縣。1977年后屬和田地區(qū)。1984年和田縣析置和田市。
1996年,和田市轄4個街道、1個鎮(zhèn)、3個鄉(xiāng):奴爾巴格街道、古江巴格街道、納爾巴格街道、古勒巴格街道、拉斯奎鎮(zhèn)、伊里其鄉(xiāng)、肖爾瓦格鄉(xiāng)、古江巴格鄉(xiāng)。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田市常住總人口186127人,其中:奴爾巴格街道19301人、古江巴格街道23716人、古勒巴格街道23803人、納爾巴格街道29125人、拉斯奎鎮(zhèn)23510人、肖爾巴格鄉(xiāng)30847人、伊里其鄉(xiāng)21313人、古江巴格鄉(xiāng)10922人、阿合恰管理區(qū)3590人。
2003年,和田市總面積155.04平方千米,總人口184498人,轄4個街道、1個鎮(zhèn)、3個鄉(xiāng),即奴爾巴格街道、古江巴格街道、古勒巴格街道、納爾巴格街道、拉斯奎鎮(zhèn)、肖爾巴格鄉(xiāng)、伊里其鄉(xiāng)、古江巴格鄉(xiāng)。市政府駐市區(qū)烏魯木齊北路。
2006年7月11日,洛浦縣吉亞鄉(xiāng)、玉龍喀什鎮(zhèn)與和田縣吐沙拉鄉(xiāng)正式劃歸和田市管轄。兩鄉(xiāng)一鎮(zhèn)劃歸和田市管轄后,和田市管轄區(qū)域變?yōu)槲遴l(xiāng)、兩鎮(zhèn)、一個管理區(qū)、一個工業(yè)園區(qū)和四個街道辦事處。和田市的行政區(qū)域面積由155.04平方千米擴大至465.84平方千米,總人口由19.25萬人增加到27.19萬人。
2010年5月設立阿克恰勒鄉(xiāng)。調整后,全市轄4個街道、2個鎮(zhèn)、6個鄉(xiāng):奴爾巴格街道、古江巴格街道、古勒巴格街道、納爾巴格街道、拉斯奎鎮(zhèn)、玉龍喀什鎮(zhèn)、肖爾巴格鄉(xiāng)、伊里其鄉(xiāng)、古江巴格鄉(xiāng)、吐沙拉鄉(xiāng)、吉亞鄉(xiāng)、阿克恰勒鄉(xiāng)。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田市常住總人口322300人,其中:奴爾巴格街道24134人,古江巴格街道34567人,古勒巴格街道27919人,納爾巴格街道37338人,拉斯奎鎮(zhèn)25231人,玉龍喀什鎮(zhèn)22614人,肖爾巴格鄉(xiāng)39331人,伊里其鄉(xiāng)22646人,古江巴格鄉(xiāng)13680人,吐沙拉鄉(xiāng)48468人,吉亞鄉(xiāng)22071人,阿合恰管理區(qū)430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