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曲縣建于西漢,因“河(滹沱河)千里一曲,曲當其陽”而得名。清道光《陽曲縣志》:“陽曲乃汾曲之陽。”
春秋晉國于今縣境置盂縣,為晉大夫盂丙邑,后廢。西漢于今大盂鎮復置盂縣,于今黃寨鎮置狼孟縣,于今縣境置汾陽縣,俱屬太原郡。東漢廢汾陽縣。建安年間陽曲縣治自今定襄縣境徙今黃寨南8千米石城村,屬太原郡。晉末廢狼孟縣。北魏廢盂縣。永安中年陽曲縣徙治今太原市北郊區陽曲鎮南2千米,改屬永安郡。隋開皇三年(583)陽曲縣改陽直縣,復屬太原郡,十年徙治今黃寨東北7千米故縣村。十六年陽直縣改汾陽縣,復置盂縣。大業初年廢盂縣,汾陽縣改陽直縣,徙治今太原市北郊區陽曲鎮。義寧初年于今黃寨東25千米東凌井村置撫城縣。
唐武德元年(618)撫城縣改烏河縣。六年僑置蔚州,七年徙治今忻州地區繁峙縣境。同年于今黃寨東8千米洛陰村置羅陰縣,陽直縣改陽曲縣,俱屬并州。貞觀元年(627)廢烏河、羅陰2縣。八年于太原市區西北35千米今陽曲縣境僑置燕然縣,十四年廢入陽曲縣。開元十一年(723)陽曲縣改屬太原府。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徙治今太原市北城區古城街,屬太原府,且為府治。金天會年間徙治今太原市區。元屬冀寧路。明、清屬太原府。
民國初年屬冀寧道,道廢后直屬省,且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分置東、西陽曲2縣,分屬晉察冀邊區二分區與晉綏邊區三分區(后歸八分區)。1948年復為陽曲縣,初治上原,后徙治黃寨。1949年屬忻縣專區。1958年并入太原市。1960年復置,屬太原市。
1996年,陽曲縣面積2020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4個鎮、11個鄉:黃寨鎮、泥屯鎮、大盂鎮、東黃水鎮、北留鄉、侯村鄉、高村鄉、凌井店鄉、楊興鄉、溫川鄉、西凌井鄉、北小店鄉、西莊鄉、伙路坪鄉、岔上鄉。縣政府駐黃寨鎮。
1998年底,陽曲縣面積2059平方千米,人口13.91萬,其中農業人口12.26萬。轄4個鎮、11個鄉,4個居委會,245個村委會,424個自然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陽曲縣總人口142109人,其中:黃寨鎮34331人,大盂鎮13951人,東黃水鎮14886人,泥屯鎮19373人,高村鄉13180人,北留鄉6071人,候村鄉14521人,岔上鄉3127人,硅井店鄉11167人,西凌井鄉1420人,北小店鄉2387人,西莊鄉1527人,伙路坪鄉619人,楊興鄉3241人,溫川鄉2308人。
2001年,北留鄉(西龍莊、韓寨2村除外)并入黃寨鎮,北留鄉的西龍莊、韓寨2村并入侯村鄉,西莊鄉、伙路坪鄉并入西凌井鄉,西凌井鄉的掃峪、西坪、游坪3村并入北小店鄉,岔上鄉并入泥屯鎮,溫川鄉并入楊興鄉。調整后,陽曲縣轄6鄉4鎮;楊興鄉面積425.13平方千米,北小店鄉人口3741人。
2004年底,陽曲縣轄4個鎮、6個鄉:黃寨鎮、東黃水鎮、大盂鎮、泥屯鎮;侯村鄉、凌井店鄉、高村鄉、楊興鄉、西凌井鄉、北小店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