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屬并州,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太原郡。晉為西河國、太原國。隋屬婁煩、西河等郡,唐屬石州、汾州、隰州、嵐州、并州等。宋增設晉寧軍,金屬石州、汾州、隰州、嵐州及太原府。元屬冀寧路。明、清屬太原府、平陽府、汾州府。民國屬冀寧道。
1949年設興縣專區,專署駐興縣,轄興縣、臨縣、方山、離石、偏關、神池、五寨、河曲(駐巡鎮司)、保德、嵐縣、岢嵐等11縣;設汾陽專區,行署駐汾陽縣,轄汾陽等9縣。1950年嵐縣駐地遷東村。1951年3月27日汾陽專區撤銷,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縣劃歸榆次專區,中陽縣劃歸興縣專區;石樓縣劃歸晉南專區。1952年7月1日撤銷興縣專區,將興縣、保德、河曲、偏關、神池、五寨、岢嵐、嵐縣等8縣劃歸忻縣專區;中陽、離石、方山、臨縣4縣劃歸榆次專區。
1954年7月1日,離石、方山二縣合并為離山縣。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縣并入汾陽縣,中陽縣與離山縣合并為離石縣,孝義縣并入介休縣,嵐縣分別劃入靜樂和興縣,石樓縣并入呂梁縣。1959年9月19日除孝義縣以外其它各縣恢復建置,1961年5月恢復孝義縣建置。
1971年5月1日,設立呂梁地區,地區駐離石縣。將原屬晉中地區的臨縣、交城、離石、汾陽、文水、孝義、中陽等7縣及原屬臨汾地區的石樓縣,原屬忻縣地區的興縣、嵐縣劃歸呂梁地區。恢復方山縣(駐圪洞),由靜樂縣析置婁煩縣(駐婁煩鎮)。由孝義、隰縣、靈石3縣部分地區設立交口縣(駐交口)。轄13縣。
1972年4月,婁煩縣劃歸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由離石、中陽2縣析置設柳林縣(駐柳林鎮)(山西省革命委員會1971年7月5日報告實施,國務院1973年10月5日正式批準)。1992年2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孝義縣,設立孝義市。1996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離石縣,設立離石市。1996年8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汾陽縣,設立汾陽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呂梁地區總人口3,382,280人,其中:孝義市414,154人,離石市235,678人,汾陽市387,046人,文水縣401,641人,交城縣207,404人,興縣259,451人,臨縣553,440人,柳林縣282,840人,石樓縣101,858人,嵐縣163,897人,方山縣135,598人,中陽縣131,812人,交口縣107,461人。
2003年10月23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3]112號)撤銷呂梁地區,設立地級呂梁市:(1)撤銷呂梁地區和縣級離石市,設立地級呂梁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離石區永寧中路。(2)呂梁市設立離石區,以原離石市的行政區域為離石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交通路。(3)呂梁市轄原呂梁地區的交城縣、文水縣、興縣、嵐縣、臨縣、方山縣、中陽縣、柳林縣、交口縣、石樓縣和新設立的離石區,原呂梁地區的縣級汾陽市和孝義市由省直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