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鎮位于建水縣北部,地處石屏縣、通海縣、華寧縣三縣交界處,東經102°39′28″-102°51′58″、北緯23°49′35″-24°2′45″之間。東鄰利民鄉,南與李浩寨鄉、甸尾鄉相連,西與石屏縣接壤,北與通海縣、華寧縣毗鄰。面積358.91平方千米,人口約7萬人,有漢、回、彝等民族。轄欣榮1個社區,新街、橋頭、閻家坡、龍街、山田、西山、小里寨、歐營、王和營、王馬寨、他龍、觀音廟、水寨、干寨、松樹營、新隆、金家莊、館驛、香木橋1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新街村,距縣城44千米。
地處壩區,主要地形有壩子、河流、山脈和丘陵盆地。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中部為曲江、東山兩個壩子。最高海拔2054米,最低海拔1304米。主要河流有曲江大河、小里寨河、菜園河、白木橋河。主要沖道有馬街沖、老虎箐沖、橋頭小河、東山大石頭河、清水河。晉(寧)思(茅)公路過境。景點有白云古洞、獅象把關、龍泉勝景、白馬懸蹄、新橋映月等舊志八景,以及大龍潭和小龍潭等。
[沿革]早在公元前286年,就開始在曲江設置行政機構。漢武帝時期設律高縣,唐設曲江館。明屬建水州的大、小曲鄉,同時設有曲江巡檢司及曲江驛與曲江軍屯。臨安府通判(分掌糧運、督捕、水利的佐官)曾一度移駐曲江。清初,曲江曾一度設為縣治,不久裁撤縣治,仍歸建水管轄。裁縣后仍置巡檢司,又設有關、汛、哨、塘,其中關為箐口關,汛為曲江汛。清設巡檢司、箐口關、曲江訊,國民時期設曲江縣佐。1950年為曲溪縣第一區、第二區。1958年10月,曲溪縣并入建水縣后,原曲溪縣第一、二區改為曲江公社。1959年7月龍街公社和東山公社分別從曲江公社劃出,1960年4月,龍街公社和東山公社并入曲江公社。1961年10月,恢復東山公社(1982年更名東山壩公社)。1978年,曲江公社轄新街、歐營、西山、小里寨、王和營、橋頭、閆家坡、龍街、山田、王馬寨、他龍、觀音廟12個大隊和1個新街居委會,下設156個生產隊,105個自然村,有8045戶、3660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91人;東山壩公社轄水寨、干寨、松樹營、興隆、館驛、香木橋、金家莊7個大隊,下設56個生產隊,42個自然村,有3739戶、1706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5人。
1984年2月改曲江區、東山壩區,1987年10月改曲江鎮、東山壩鄉。1997年,曲江鎮面積240平方千米,人口4.4萬,其中漢族占75.5%,彝族占21.8%,鎮政府駐高官營,轄新街居委地及新街、小里寨、龍街、歐營、西山、山田、閻家坡、橋頭、王寨、觀音廟、王和營、他龍12個行政村;東山壩鄉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2.1萬,漢族占68%,回族占18%,鄉政府駐老余坡,轄水寨、干寨、館驛、興隆、金家莊、松樹營、香木橋7個行政村。2003年7月,撤銷曲江鎮、東山壩鄉,合并設立新的曲江鎮,鎮政府駐地新街村;全鎮面積358.91平方千米,轄19個行政村、1個社區,147個自然村(一說146個),2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8143人(2003年末)。2004年,總人口68772人,其中,農業人口63286人,非農業人口5486人;漢族48337人,彝族14702人,回族4620人,哈尼族181人,傣族757人,其他少數民族158人。
[郵編]654306 [2008年代碼]532524107:~001欣榮社區 ~201新街村 ~202橋頭村 ~203閆家坡村 ~204龍街村 ~205山田村 ~206西山村 ~207小里寨村 ~208歐營村 ~209王和營村 ~210王馬寨村 ~211他龍村 ~212觀音廟村 ~213水寨村 ~215松樹營村 ~216興隆村 ~217金家莊村 ~218館驛村 ~219香木橋村 [2006年代碼]532524107:~001欣榮社區 ~201新街村 ~202橋頭村 ~203閆家坡村 ~204龍街村 ~205山田村 ~206西山村 ~207小里寨村 ~208歐營村 ~209王和營村 ~210王馬寨村 ~211他龍村 ~212觀音廟村 ~213水寨村 ~214干寨村 ~215松樹營村 ~216興隆村 ~217金家莊村 ~218館驛村 ~219香木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