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縣原名平彝,因平彝有岐視少數民族之意,1954年以豐富的的資源而更名富源,素有八寶之鄉的美譽。周秦時屬滇國、夜郎,兩漢時屬益州宛溫縣,兩晉南北朝時屬寧州,隋朝屬益州開邊縣,唐朝屬盤州,南詔和大理國時為摩彌部。元朝時在境內北部設羅山縣,屬曲靖宣撫司;南部設亦佐縣,屬羅雄州,境內置官設治。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廢羅山縣,新置平彝縣衛,南部仍為亦佐縣。清初,平彝縣衛屬云南都司、亦佐縣屬曲靖軍民府;清順治十四年(1657)廢亦佐縣為平夷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以平彝廢衛、亦佐廢縣,建平彝縣,屬曲靖軍民府。1954年改稱富源縣。
1997年,富源縣面積3236.8平方千米,人口約59.2萬人。轄3個鎮、8個鄉:中安鎮、營上鎮、黃泥河鎮、后所鄉、大河鄉、墨紅鄉、竹園鄉、富村鄉、古敢水族鄉、雨汪鄉、老廠鄉。縣政府駐中安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富源縣常住總人口657474人,其中:中安鎮118346人,營上鎮64190人,黃泥河鎮52151人,后所鄉60714人,大河鄉74517人,墨紅鄉54886人,竹園鄉42533人,富村鄉78749人,古敢水族鄉13442人,雨汪鄉59533人,老廠鄉38413人。
2001年7月18日,省政府批準同意后所鄉、竹園鄉撤鄉設鎮;8月25日,省政府批準批準同意雨汪鄉更名為十八連山鄉。自此,全縣轄5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中安鎮、營上鎮、黃泥河鎮、竹園鎮、后所鎮、大河鄉、墨紅鄉、富村鄉、老廠鄉、十八連山鄉、古敢水族鄉。
2002年4月29日,省政府批準同意大河鄉撤鄉設鎮;9月8日,省政府批準同意墨紅鄉、富村鄉撤鄉設鎮。2003年,全縣轄中安、營上、黃泥河、后所、竹園、大河、墨紅、富村8個鎮和古敢、十八連山鄉、老廠3個鄉,下設159個行政村。總人口67.2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1.94萬人,非農業人口5.34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92.06%、7.9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07人。境內主要有漢族、彝族、水族、回族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6.30萬人,占總人口的9.36%。
2006年,全縣總面積3348平方千米,總人口70.09萬人。轄8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中安鎮、營上鎮、黃泥河鎮、竹園鎮、后所鎮、大河鎮、墨紅鎮、富村鎮、古敢水族鄉、雨汪鄉、老廠鄉。共有7個居委會、155個行政村。縣政府駐中安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富源縣常住總人口722640人,其中:中安鎮125701人,營上鎮73541人,黃泥河鎮56551人,竹園鎮45583人,后所鎮68322人,大河鎮77198人,墨紅鎮58840人,富村鎮88230人,十八連山鎮68522人,老廠鎮48533人,古敢鄉11619人。
2013年10月20日,省政府(云政復[2013]77號)批準同意撤銷中安鎮。富源縣撤銷中安鎮,設立中安街道、勝境街道;保留營上鎮、黃泥河鎮、大河鎮、竹園鎮、富村鎮、墨紅鎮、后所鎮、十八連山鎮、老廠鎮和古敢水族鄉。調整后,富源縣轄2個街道、9個鎮、1個民族鄉。
2014年3月3日,省政府(云政復[2014]7號)批準同意將后所鎮洗洋塘村調整歸勝境街道管轄。同年,黃泥河鎮、富村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