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春秋、戰國時為鞏伯國。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置鞏縣。鞏縣以“山河四塞、鞏固不拔”而得名。宋景德四年(1007)改永安縣,金改芝田縣,元代復名鞏縣。
建國后,鞏義隸屬鄭州專署,1955年1月改屬開封專署,1983年8月復屬鄭州市。1964年9月鞏縣駐地由站街遷至孝義。199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鞏縣,設立鞏義市。即取鞏縣孝義之意。
1996年?,鞏義市面積1041平方千米,人口75萬人。轄17鎮1鄉:孝義鎮、米河鎮、小關鎮、大峪溝鎮、站街道、西村鎮、芝田鎮、涉村鎮、竹林鎮、回郭鎮、新中鎮、河洛鎮、南河渡鎮、康店鎮、北山口鎮、魯莊鎮、夾津口鎮、核桃園鄉。市政府駐孝義鎮。
2000年,鞏義市轄1個街道、18個鎮。第五次人口普查,鞏義市總人口777202人,其中:新華街道87683人、米河鎮49858人、新中鎮21073人、小關鎮38666人、竹林鎮6308人、大峪溝鎮42928人、河洛鎮21448人、站街鎮32857人、南河渡鎮21255人、康店鎮46814人、孝義鎮42401人、北山口鎮44315人、西村鎮59840人、芝田鎮50551人、回郭鎮83092人、魯莊鎮63568人、夾津口鎮26141人、涉村鎮27220人、桃園鎮11184人。
2003年,撤銷孝義鎮,調整北山口、站街、芝田等3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新華路等5個街道。2004年4月12日,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鞏義市嵩山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的批復》(鄭政文[2004]77號)批準同意將嵩山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紫荊路街道辦事處。調整后,鞏義市轄5個街道、16個鎮:孝義街道、新華路街道、永安路街道、紫荊路街道、杜甫路街道;米河鎮、新中鎮、小關鎮、竹林鎮、大峪溝鎮、河洛鎮、站街鎮、南河渡鎮、康店鎮、北山口鎮、西村鎮、魯莊鎮、芝田鎮、回郭鎮、涉村鎮、夾津口鎮。共有290個行政村。
2005年11月25日,鞏義市人民政府《關于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按照《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中牟縣等十縣市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鄭政辦[2005]40號)要求,對鞏義市鄉鎮行政區劃進行調整。(1)撤銷河洛鎮、南河渡鎮,新設置河洛鎮,轄原河洛鎮、南河渡鎮的行政區域,鎮政府駐石關村。原南河渡鎮轄12個行政村,12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325人,行政區劃面積59.71平方千米;原河洛鎮轄17個行政村,12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185人,行政區劃面積71.84平方千米;新設置的河洛鎮,共轄29個行政村,2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7510人,區劃面積131.55平方千米。(2)撤銷桃園鎮,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涉村鎮管轄,涉村鎮政府駐地不變。原桃園鎮轄14個行政村,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553人,行政區劃面積41.12平方千米;原涉村鎮轄15個行政村,1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9722人,行政區劃面積62.19平方千米;桃園鎮劃歸涉村鎮后,涉村鎮轄29個行政村,18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1275人,區劃面積103.31平方千米。2005年末,鞏義市轄5個街道、15個鎮:新華路街道、杜甫路街道、嵩山路街道、永安路街道、孝義街道;回郭鎮、站街鎮、涉村鎮、米河鎮、小關鎮、魯莊鎮、大峪溝鎮、西村鎮、芝田鎮、北山口鎮、新中鎮、夾津口鎮、康店鎮、竹林鎮、河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