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鄲城縣地域,西周時屬厲(音lai)、陳,戰國后期屬楚。秦屬陳郡苦(音hu)縣和項縣。西漢時,境內設置寧平縣(治今寧平)和宜祿縣(治今宜路)。三國魏廢縣后,分屬陳郡(國)武平縣和譙郡苦縣。兩晉至南北朝,苦縣先后改名父陽縣、谷陽縣,原地域仍屬之。隋開皇六年(586年)置鄲縣,縣治今城關鎮。唐初廢鄲縣,其地北部歸鹿邑縣、真源縣,南部歸宛丘縣、項城縣。
明、清兩代,地域大部屬歸德府鹿邑縣,少部屬陳州府(明為開封府)淮寧縣,沈丘縣。民國三年(1914年)鹿邑縣在鄲城集設縣佐,至1930年廢除。1941年,地域分屬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鹿邑縣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淮陽縣、沈丘縣。解放戰爭時期,縣境為共產黨領導的鹿淮太縣、鹿亳太縣和沈鹿淮縣等邊區民主政權的活動地區。
1951年5月,析鹿邑、淮陽、沈丘3縣部分區、鄉設立鄲城辦事處(縣級),屬淮陽專區。1952年8月,政務院正式批準置鄲城縣。1953年1月,淮陽專區撤銷,鄲城縣隸屬商丘專區。1958年12月,隨商丘專區并入開封專區。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鄲城復歸其領轄。1965年6月后,鄲城縣屬周口專(地)區、周口市。
1996年,鄲城縣面積1471平方千米,人口約120萬人,轄8個鎮、12個鄉:城關鎮、寧平鎮、汲冢鎮、南豐鎮、白馬鎮、吳臺鎮、宜路鎮、錢店鎮、城郊鄉、虎崗鄉、汲水鄉、丁村鄉、張完集鄉、石槽鄉、雙樓鄉、秋渠鄉、東風鄉、巴集鄉、李樓鄉、胡集鄉?h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鄲城縣總人口1151994人,其中:城關鎮70687人、吳臺鎮64473人、南豐鎮52680人、白馬鎮71148人、寧平鎮56054人、宜路鎮60617人、錢店鎮71281人、汲冢鎮66684人、石槽鎮53984人、城郊鄉64950人、虎頭崗鄉58166人、汲水鄉57941人、張完集鄉56490人、丁村鄉52981人、雙樓鄉42930人、秋渠鄉52731人、東風鄉39357人、巴集鄉55212人、李樓鄉53821人、胡集鄉49807人。
2005年末,鄲城縣轄9個鎮、11個鄉:城關鎮、吳臺鎮、南豐鎮、白馬鎮、寧平鎮、宜路鎮、錢店鎮、汲冢鎮、石槽鎮、城郊鄉、虎崗鄉、汲水鄉、東風鄉、巴集鄉、李樓鄉、張完集鄉、丁村鄉、雙樓鄉、秋渠鄉、胡集鄉。
2006年1月18日,《周口市政府關于對鄲城縣撤銷城關鎮設立辦事處請示的批復》(周政文[2006]12號)同意撤銷城關鎮,設置洺北、洺南、新城3個辦事處。(將城郊鄉新村、孔橋、前羅堂、丁寨、響盤莊、丁老家、楊莊、王老家、鄭小樓9個行政村劃入城區)【2005年11月《周口日報》報道,城關鎮將被撤銷,設立洺北辦事處、洺南辦事處和新城辦事處(因為城關鎮人口已達132636人,面積超過20平方千米,有21個居委會,各項管理工作均不方便,所以該縣擬對城關行政區劃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