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為察哈爾部牧地。1903年在二道河(今城關鎮)設興和廳,1912年改興和縣。縣因元代路名而得名。
1996年?,興和縣面積3452平方千米,人口29.9萬人,其中蒙古族占2.7%。轄2個鎮、19個鄉:城關鎮、張皋鎮、賽烏素鄉、欽寶營鄉、五一鄉、大庫聯鄉、曹四夭鄉、五股泉鄉、石灣子鄉、臺基廟鄉、民族團結鄉、壕塹鄉、二臺子鄉、三瑞里鄉、鄂卜坪鄉、木棟艾拉鄉、高廟子鄉、大同窯鄉、白家營鄉、店子鄉、南灣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興和縣總人口250261人,其中:城關鎮32664人,張皋鎮15773人,賽烏素鄉11168人,欽寶營鄉11302人,五一鄉13709人,大庫聯鄉15860人,曹四夭鄉14720人,五股泉鄉8621人,民族團結鄉17762人,臺基廟鄉12535人,石灣子鄉6912人,壕欠鄉15253人,二臺子鄉15364人,三瑞里鄉7275人,鄂卜平鄉5923人,大同夭鄉10885人,高廟子鄉7333人,店子鄉8125人,自家營鄉6877人,南灣鄉7906人,木棟艾拉鄉4294人。
2001年區劃調整后,全縣轄6個鎮、8個鄉:城關鎮、張皋鎮、賽烏素鎮、壕欠鎮、二臺子鎮、店子鎮、五一鄉、大庫聯鄉、曹四夭鄉、五股泉鄉、民族團結鄉、臺基廟鄉、鄂爾棟鄉、大同夭鄉。
2006年,撤銷五一鄉,并入賽烏素鎮;撤銷五股泉鄉、曹四夭鄉,并入大庫聯鄉;撤銷臺基廟鄉,并入民族團結鄉;撤銷鄂爾棟鄉、二臺子鎮,將鄂爾棟鄉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和二臺子鎮的11個村(三十八號、四十八號、九十二號、南圖團、四鋪、大五號、慶云、三瑞里、腦包、十五號、四十號)合并設立鄂爾棟鎮;撤銷壕塹鎮,將壕塹鎮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和二臺子鎮的8個村(東十號、西官、八十三號、南官、曹四夭、二十三號、二臺子、四美號)并入城關鎮;撤銷大同夭鄉,并入張皋鎮。
2009年,全縣總面積3518平方千米,總人口30.1萬人,其中常住人口21.6萬人,人口密度為86人/平方千米。轄5個鎮、2個鄉,168個行政村,867個村民小組。
2012年,恢復大同夭鄉、五股泉鄉。調整后,全縣轄5個鎮、4個鄉:城關鎮、張皋鎮、賽烏素鎮、鄂爾棟鎮、店子鎮、大庫聯鄉、民族團結鄉、大同夭鄉、五股泉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