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晉置陰晉邑。戰國以魏長城為界,東屬魏,西屬秦。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魏納陰晉于秦,陰晉改名寧秦,秦置寧秦縣,屬內史。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以地處華山之北更名華陰縣,屬京兆尹。據《太平寰宇記》:“以在太華山之陰,故名”。王莽始建國改名華壇縣,東漢復名華陰縣,屬弘農郡。前秦分西部地于敷水河西今敷水鎮附近置敷西縣。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華陰縣遷臨晉(今大荔),轄地歸敷西縣,孝昌二年(526年)遷回,屬華州。隋大業五年(609年)遷縣治于今市區。義寧元年(617年)屬華山郡。隋初廢敷西縣入華陰縣,屬京兆郡。唐垂拱元年(685年)因避武則天祖諱改稱仙掌縣,屬華州,神龍元年(705年)復名華陰縣,上元二年(761年)更名太陰縣,寶應元年(762年)復稱華陰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屬同州府。1914年屬關中道。1928年屬直屬省。1950年屬渭南專區。1956年屬省。1958年撤銷華陰縣并入渭南縣,1961年分出復設華陰縣,屬渭南專區。1969年屬渭南地區。1990年12月2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華陰縣,設立華陰市(縣級)。1994年屬陜西省直轄,由地級渭南市代管。
1949年5月全縣設6區47鄉。1950年改為5區。1955年8月并為25鄉,另外成立城關鎮。1958年8月,三門峽庫區的9個鄉群眾外遷,鄉廢;非庫區成立3個公社,下轄生產大隊、生產隊。同年11月21日全縣并入渭南縣,原境設華陰人民公社,下轄7個管區。1961年8月恢復華陰縣制后,全縣設孟塬、碨峪、觀北、岳廟、華山、五方、興建、敷水、華陽9個公社,下轄155個大隊,570個生產隊。1964年10月,恢復設立城關鎮。1980年12月,增設桃下鎮、華山鎮。全縣為9個公社、3個鎮,下轄157個大隊,590個生產隊。1982年,全縣設3鎮、9個公社,157個生產大隊,597個生產隊。
1983年4月(一說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恢復鄉、村建制,全縣為9個鄉、3個鎮。1985年1月,華山鄉并入華山鎮,興建鄉并入桃下鎮,同時改孟塬鄉、敷水鄉為鎮建制。至此,全縣轄城關、華山、孟塬、桃下、敷水5鎮和岳廟、觀北、碨峪、五方、華陽5鄉,共158個行政村,602個村民小組。1990年3月移民返庫,正式設立北社、五合、焦鎮3個鄉。全縣共轄8鄉5鎮,共16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75個居民小組、721個村民小組。
1991年,撤銷城關鎮、岳廟鄉、華山鎮,設立太華路街道、岳廟街道、玉泉街道。1994年撤銷西紀鄉?。1996年,華陰市面積817平方千米,人口約23.9萬人;轄3街道3鎮7鄉:太華路街道、玉泉街道、岳廟街道、桃下鎮、敷水鎮、孟塬鎮、五合鄉、北社鄉、焦鎮鄉、華陽鄉、五方鄉、觀北鄉、碨峪鄉。市政府駐太華路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華陰市常住總人口242488人,其中:太華路街道39986人、岳廟街道15809人、玉泉街道37300人、孟塬鎮25885人、桃下鎮26990人、敷水鎮27106人、碨峪鄉10094人、觀北鄉9336人、五方鄉20379人、華陽鄉3736人、北社鄉9603人、五合鄉8533人、焦鎮鄉7731人。
2001年,撤銷觀北鄉并入岳廟街道,撤銷華陽鄉并入敷水鎮,撤銷五合鄉、焦鎮鄉設立華西鎮。區劃調整后,華陰市轄3個街道、4個鎮、3個鄉:太華路街道、岳廟街道、玉泉街道、孟塬鎮、桃下鎮、敷水鎮、華西鎮、碨峪鄉、五方鄉、北社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華陰市常住總人口258113人,其中:太華路街道50591人,岳廟街道28067人,玉泉街道43084人,孟塬鎮24687人,桃下鎮26011人,夫水鎮28794人,華西鎮16989人,衛峪鄉10041人,五方鄉17707人,北社鄉10135人,國營陜西華山企業公司2007人。
2011年,撤銷碨峪鄉、北社鄉并入岳廟街道,將桃下鎮和敷水鎮合并設立羅敷鎮,將五方鄉和玉泉街道合并設立華山鎮。調整后,華陰市轄2個街道、4個鎮:太華路街道、岳廟街道、孟塬鎮、華西鎮、華山鎮、羅敷鎮。
2012年末,華陰市面積675.2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68269人,常住人口26.03萬人。2013年末,華陰市轄2個街道、4個鎮,共有16個社區、186個行政村,市政府駐太華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