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屬鄭國,春秋時秦國設置鄭縣。南北朝西魏在鄭縣置華州,元初省鄭縣入華州。1913年改華縣。以華山得名。據《同州府志》:“華,西魏州名,南有少華山,東連太華,故州以取名焉!1949年5月23日和平解放。1958年并入渭南縣。1961年析出復置華縣,屬渭南專區。1969年屬渭南地區。1994年屬渭南市。2015年撤縣改區。
1949年5月解放后,全縣設13區93鄉。后縮編為8區1市,45鄉,290個行政村。1950年5月調整為7區51鄉。1953年7月調整為8區53鄉。1956年全縣設3區17鄉。1957年4月撤區,將鄉調整為20個。
1958年9月,全縣設19個公社;11月全縣并入渭南縣,境內設華州、高塘、金堆3個公社,下轄24個管區189個大隊1208個生產隊。1961年8月恢復華縣,全縣復設公社、大隊、生產隊。1982年,全縣轄1鎮18個公社,243個生產大隊,1343個生產隊。
1984年政社分設,全縣設城關、金堆、瓜坡、蓮花寺、赤水、柳枝、高塘、杏林8個鎮和大明、辛莊、少華、下廟、東趙、東陽、侯坊、圣山、畢家、華州、金惠11個鄉,26個居委會、243個行政村。
1996年,華縣面積1127平方千米,人口34.1萬人。轄8個鎮、11個鄉:城關鎮、杏林鎮、瓜坡鎮、赤水鎮、高塘鎮、柳枝鎮、蓮花寺鎮、金堆鎮、東陽鄉、圣山鄉、大明鄉、金惠鄉、東趙鄉、華州鄉、少華鄉、畢家鄉、下廟鄉、侯坊鄉、辛莊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7年,大明鄉改為大明鎮,下廟鄉改為下廟鎮。調整后,華縣轄10個鎮、9個鄉:城關鎮、杏林鎮、瓜坡鎮、赤水鎮、高塘鎮、柳枝鎮、蓮花寺鎮、金堆鎮、大明鎮、下廟鎮、東陽鄉、圣山鄉、金惠鄉、東趙鄉、華州鄉、少華鄉、畢家鄉、侯坊鄉、辛莊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華縣常住總人口350228人,其中:城關鎮31016人、杏林鎮29296人、赤水鎮22836人、高塘鎮17760人、大明鎮23051人、瓜坡鎮21261人、蓮花寺鎮12681人、柳枝鎮14631人、下廟鎮24880人、金堆鎮28190人、華州鄉7894人、少華鄉15357人、東趙鄉11179人、侯坊鄉12177人、辛莊鄉13615人、圣山鄉10251人、東陽鄉24827人、金惠鄉13113人、畢家鄉16213人。
2001年區劃調整后,華縣轄10個鎮、4個鄉:華州鎮、杏林鎮、赤水鎮、高塘鎮、大明鎮、瓜坡鎮、蓮花寺鎮、柳枝鎮、下廟鎮、金堆鎮、辛莊鄉、東陽鄉、金惠鄉、畢家鄉(共有242個行政村、17個居委會)。2003年,將赤水鎮的圣山、劉堡、薛底、寺底、南麥、老年、大王、西灣、羅藺、寺前、忠靳等11個行政村劃歸高塘鎮管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華縣常住總人口322148人,其中:華州鎮44614人,杏林鎮26356人,赤水鎮19889人,高塘鎮25467人,大明鎮20737人,瓜坡鎮29217人,蓮花寺鎮25383人,柳枝鎮14215人,下廟鎮21895人,金堆鎮22744人,辛莊鄉22053人,東陽鄉20610人,金惠鄉12717人,畢家鄉16251人。
2011年,撤銷東陽鄉并入高塘鎮,撤銷金惠鄉并入大明鎮,撤銷畢家鄉并入柳枝鎮,撤銷辛莊鄉并入赤水鎮。調整后,華縣轄10個鎮:華州鎮、杏林鎮、赤水鎮、高塘鎮、大明鎮、瓜坡鎮、蓮花寺鎮、柳枝鎮、下廟鎮、金堆鎮。
2012年末,華縣面積1127.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50751人,常住人口32.43萬人。2013年末,華縣轄10個鎮,共有15個社區、242個行政村。
2015年,撤銷華州鎮,設立華州街道。并將242個行政村調整為121個行政村和14個新型農村社區。
2015年10月13日,《國務院關于同意陜西省調整渭南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5]186號):同意撤銷華縣,設立渭南市華州區,以原華縣的行政區域為華州區的行政區域,華州區人民政府駐華州街道新華大街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