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縣治所南端有沙源地,故名沙縣,別稱沙陽,又稱虬城。相傳古時沙溪流經沙縣城關河段,水中有一條“虬”,即“無角龍”,故名。東晉太元四年(379年)延平縣南鄉沙源地(今沙縣城東古縣村)始設沙戍堡。義熙元年(405年)升沙戍堡為沙村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廢沙村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復沙村縣,并改名沙縣。中和四年(884年)沙縣治所由沙源地遷往沙溪水北楊篢坂(今鳳崗街道)。歷屬建州、汀州、劍州、南劍州、南劍路、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1949年6月16日解放,歷屬南平專區、三明專區(地區)、三明市。
1970年,沙縣轄城關鎮、城關公社、夏茂公社、梨樹公社、高橋公社、富口公社、西霞公社、青州公社、高砂公社、鎮頭公社、鄭湖公社、南陽公社、大洛公社、洋溪公社、南坑仔公社、湖源公社,175個大隊。
1984年,沙縣轄鳳崗鎮、青州鎮、夏茂鎮、虬江鄉、瑯口鄉、西霞鄉、高砂鄉、南陽鄉、鄭湖鄉、大洛鄉、湖源鄉、高橋鄉、梨樹鄉、富口鄉、南霞鄉,共有13個居委會、158個村委會。
1992年,沙縣總面積1815.09平方千米。總戶數59078戶,227289人。轄鳳崗、青州、夏茂、高砂、高橋5個鎮和虬江、瑯口、富口、西霞、南霞、南陽、鄭湖、大洛、湖源、梨樹10個鄉。
1993年,瑯口鄉、富口鄉撤鄉設鎮。1999年,省民政廳批復同意西霞鄉政府駐地從西霞村遷移到際口村,西霞鄉更名為際口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沙縣常住總人口228548人,其中:風崗鎮67320人,青州鎮21630人,夏茂鎮23746人,瑯口鎮9787人,高砂鎮15251人,高橋鎮13142人,富口鎮14184人,大洛鎮9398人,虬江鄉12293人,南霞鄉8635人,際口鄉4775人,南陽鄉8065人,鄭湖鄉9154人,湖源鄉5320人,梨樹鄉5848人。
2000年,撤銷大洛鄉,設立大洛鎮;撤銷際口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鳳崗鎮;瑯口鎮古縣村劃歸鳳崗鎮管轄。調整后,沙縣轄8個鎮、6個鄉:鳳崗鎮、青州鎮、夏茂鎮、瑯口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虬江鄉、南霞鄉、南陽鄉、鄭湖鄉、湖源鄉、梨樹鄉。
2002年9月,省政府(閩政文[2002]264號)批復同意撤銷梨樹鄉,并入夏茂鎮、高橋鎮:梨樹、中堡、月邦、坡后4個村并入夏茂鎮,新橋、池窠、泉水峽3個村并入高橋鎮。2003年8月25日,省政府(閩政文[2003]258號)批復同意撤銷鳳崗鎮、虬江鄉和瑯口鎮,設立鳳崗街道、虬江街道。鳳崗街道轄原鳳崗鎮的城西、府西、春暉、東門、城北、蓮花、石橋7個居委會和大洲、西門、西山、北門、東山、廟門、西霞、村頭、根坑、漈硋、祭口、古縣12個行政村,以及原虬江鄉的西效、三姑、際巖、壟東、井后、水美、龍坑、靈元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城西南路(原鳳崗鎮政府駐地);虬江街道轄原鳳崗鎮的城南居委會、水南行政村和原虬江鄉的金泉、墩頭、洋坊、長紅、官南5個行政村,以及原瑯口鎮的茅坪、麥元、曹元、鎮頭、茶豐峽、田坑、田口、肖墩、山峰、安坪、后底、瑯口、柱源13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洋坊村。(9月22日明政文[2003]118號)
2003年末,戶籍人口24.0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10萬人。轄2個街道、6個鎮、4個鄉:鳳崗街道、虬江街道、青州鎮、夏茂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霞鄉、南陽鄉、鄭湖鄉、湖源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沙縣常住總人口226669人,其中:鳳崗街道78643人,虬江街道32231人,青州鎮12441人,夏茂鎮24735人,高砂鎮12040人,高橋鎮12640人,富口鎮9679人,大洛鎮7001人,南霞鄉6600人,南陽鄉6397人,鄭湖鄉6712人,湖源鄉3955人,金沙園開發區4453人,金古園開發區2245人,青山紙業工業區689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