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一名源于鐵嶺衛。據《高句麗·辛禍傳》載:“(明)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大明立鐵嶺衛”。又據《明實錄》載,“(洪武)二十六年四月遷衛于古銀州(今鐵嶺市)地,仍為鐵嶺衛。”后來一直沿襲“鐵嶺”其名。唐開元元年(713年),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今鐵嶺城)。917年,遼太祖在此地冶煉銀子,故將富州改為銀州,遼朝時期境域大部分屬東京道遼陽府。金朝時期,境域南部屬東京路咸平府,西部屬北京路,東北部屬上京路會寧府。
元朝時期,境域西部屬中書省會昌路,其余屬開原路咸平府。明朝時期,在銀州設鐵嶺衛,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徙鐵嶺衛于沈陽、開原間古銀州之地,境域南部屬遼東都指揮使司鐵嶺衛,西部屬遼河套扶余衛,北部屬三萬衛。清朝時期,清初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先后在東北設奉天、吉林、黑龍江將軍,于奉天設奉天府。康熙三年(1664)廢衛設縣,鐵嶺、開原縣屬奉天府轄地,時鐵嶺境域東北部(西豐)被封禁為大圍場,西部、北部為內蒙古科爾沁部。
清朝的后期境域內建置比較多,光緒三年(1877)改昌圖廳為昌圖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廢奉天將軍,設置奉天巡府,改為行省,鐵嶺境域屬東三省總督。清朝末年,境域內鐵嶺、開原、昌圖、康平、西豐五縣屬奉天省。民國2年(1913)實行省縣制,境域南部屬奉天省遼沈道,西部、北部為洮昌道。民國17年(1928)屬遼寧省。民國21年(1932)偽滿改遼寧省為奉天省。
1949年屬遼西省,1954年劃入遼寧省。1955年12月(1956年2月8日)設鐵嶺專區,專署駐鐵嶺縣。轄鐵嶺(駐銀州鎮)、昌圖、西豐、開原、清原、新賓、法庫、康平等8縣。1958年(1959年1月5日)撤銷鐵嶺專區,原鐵嶺專區所屬鐵嶺、昌圖、西豐、開原、法庫、康平等6縣劃歸沈陽市領導,清原、新賓2縣劃歸撫順市領導。1964年2月12日設沈陽專區,專署駐沈陽市;原屬沈陽市領導的法庫、康平、鐵嶺、遼中、昌圖、新民、西豐、開原、臺安等9縣和撫順市領導的清原、新賓2縣劃歸沈陽專區。1966年7月,專公署遷入鐵嶺縣銀州鎮
1970年7月25日,沈陽專區改稱沈陽地區,地區駐鐵嶺縣,轄鐵嶺(駐銀州鎮)、開原、昌圖、康平、法庫、西豐等6縣;將新民、遼中、臺安3縣劃歸沈陽市領導,新賓、清原2縣劃歸撫順市領導。1979年8月30日,國務院批準析鐵嶺縣銀州鎮、龍山鄉、汎河鄉、平頂堡鄉部分村成立縣級鐵嶺市,屬鐵嶺地區領導,鐵嶺地區駐鐵嶺市。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在鐵法礦區的基礎上,分出鐵嶺縣的大青、曉明、蔡牛鄉和法庫和法庫縣的大明鎮、調兵山鎮等部分鄉、鎮、村,設立鐵法市。
?年,鐵嶺地區轄鐵嶺、鐵法二市及鐵嶺、西豐、開原、昌圖、康平、法庫六縣。分轄14個鎮、7個農場、134個公社、51個街道。面積17393平方千米。地區行署駐鐵嶺市。
1984年6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函[1984]104號):(1)鐵嶺市升為省轄市,設立銀州、鐵法和清河三個區。以原鐵嶺市的其行政區域設立銀州區。撤銷鐵法市,將鐵法市的行政區域以及法庫縣的城子、太平山、顧家房三個村劃歸鐵嶺市,設立鐵法區。將開原縣的清河鎮、清河鄉劃歸鐵嶺市,設立清河區。(2)撤銷鐵嶺地區,將鐵嶺、開原、西豐、昌圖、康平、法庫6縣劃歸鐵嶺市管轄。1984年9月20日,省轄鐵嶺市正式成立。【東經122゜44′-125゜07′、北緯41゜59′-43゜ 29′。東西長190千米,南北寬120千米,總面積17469.3平方千米】
1986年9月l2日,撤銷鐵法區,恢復縣級鐵法市。1992年經遼寧省政府批準,以原鐵嶺種畜場為基礎設立鐵嶺經濟開發區(非正式行政區)。1993年1月1日,法庫、康平2縣劃歸沈陽市。1996年,鐵嶺市面積12878平方千米,人口290.3萬人(中國政區大典數據),轄銀州、清河2區和鐵嶺、昌圖、西豐3縣,并代管鐵法、開原2市。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鐵嶺市總人口2823220人。其中:銀州區341179人、清河區92620人、鐵嶺縣351194人、西豐縣309416人、昌圖縣959439人、鐵法市239636人、開原市529736人。
2001年/2002年,轄銀州、清河2區,鐵法、開原2市(縣級),鐵嶺、西豐、昌圖3縣,13個街道、51個鎮、25鄉、13個民族鄉,170個社區、1479個行政村。面積12856.51平方千米,人口292.59萬人。市政府駐銀州區市府路。
2002年2月20日,民政部(民函[2002]21號)批準將鐵法市更名為調兵山市(2002年9月1日正式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