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全縣生產隊改制為農業全作社。1993年全縣鄉鎮、行政村、辦事處未變,下轄1116個自然村,1481個合作社。1996年,文山縣面積2976平方千米,人口約38.9萬人,轄1個鎮、10個鄉、6個民族鄉。?年,古木鄉、平壩鄉、馬塘鄉、德厚鄉撤鄉設鎮。2000年,攀枝花鄉撤鄉設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文山縣常住總人口總人口429639人,其中少數民族234975,占54.69%,農業人口258846人,占人口總數60.24%。各鄉鎮人口(6個鎮、11個鄉):開化鎮62687人,攀枝花鎮86453人,古木鎮24285人,平壩鎮34704人,馬塘鎮33418人,德厚鎮34507人,東山彝族鄉9382人,追栗街彝族鄉10261人,柳井彝族鄉14738人,新街鄉14524人,小街鄉22814人,老回龍鄉19294人,喜古鄉11510人,壩心彝族鄉7056人,秉烈彝族鄉22238人,紅甸回族鄉13042人,樂詩沖鄉8726人。
?年,追栗街、小街鄉、老回龍鄉撤鄉設鎮。2000年8月,全縣設9個鎮、8個鄉,125個村民委員會,5個居民委員會,1088個自然村,1531個合作社(生產隊)。2001年,全縣轄9個鎮、3個鄉、5個民族鄉:開化鎮、攀枝花鎮、古木鎮、平壩鎮、馬塘鎮、德厚鎮、追栗街鎮、小街鎮、老回龍鎮、東山彝族鄉、柳井彝族鄉、新街鄉、喜古鄉、壩心彝族鄉、秉烈彝族鄉、紅甸彝族鄉、樂詩沖鄉。
2004年1月12日,《關于撤銷文山縣開化鎮攀枝花鎮設立開化鎮的批復》(云政復[2004]4號):同意撤銷文山縣開化鎮、攀枝花鎮設立開化鎮,鎮人民政府駐原攀枝花鎮政府駐地。2005年末,全縣轄開化、古木、平壩、馬塘、德厚、小街、追栗街、老回龍8個鎮及新街、喜古、樂詩沖鄉和東山、柳井、壩心、秉烈彝族鄉、紅甸回族鄉8個鄉,全縣16個鄉(鎮)下設137個村(居)民委員會,其中:社區居民委員會16個、村民委員會121個,有1532個村民小組。
2006年5月12日,文山縣人民政府《關于調整樂詩沖鄉和老回龍鎮行政區劃的通知》: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硯山等八個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云政復[2006]25號),撤銷樂詩沖鄉和老回龍鎮,設立薄竹鎮,新設立的薄竹鎮管轄原樂詩沖鄉和老回龍鎮的行政區域范圍,鎮政府駐原老回龍鎮政府駐地(省政府2006年3月16日批準)。
2006年,文山縣總面積3064平方千米。總人口43.8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約占54%。轄8個鎮、7個鄉(其中5個民族鄉):開化鎮、古木鎮、平壩鎮、馬塘鎮、德厚鎮、小街鎮、追栗街鎮、薄竹鎮、東山彝族鄉、柳井彝族鄉、新街鄉、喜古鄉、壩心彝族鄉、秉烈彝族鄉、紅甸回族鄉。共有16個社區、12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開化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文山縣常住總人口481505人,其中:開化鎮221301人,古木鎮22263人,平壩鎮31128人,馬塘鎮34522人,德厚鎮33125人,小街鎮22180人,薄竹鎮27309人,追栗街鎮9840人,東山彝族鄉9458人,柳井彝族鄉12392人,新街鄉11131人,喜古鄉9365人,壩心彝族鄉5288人,秉烈彝族鄉19871人,紅甸回族鄉12332人。
2010年12月2日,《民政部關于同意云南省撤銷文山縣設立文山市的批復》(民函[2010]295號):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文山縣,設立文山市(縣級),以原文山縣的行政區域為文山市的行政區域。文山市人民政府駐開化鎮。
2012年1月,撤銷開化鎮,設立開化、臥龍、新平3個街道(2月實施)。開化街道位于市區中心,轄北橋、梁子、振華、興隆、螺峰、沙壩、大興、西山、永通9個社區及銅廠、干河2個行政村;臥龍街道位于市區北部,區域內有州、市行政辦公中心,轄高登、攀枝花、臥龍、文新街、七花5個社區及白沙坡、塘子寨、大以古3個行政村;新平街道位于市區南部,轄紅旗、新平壩2個社區及里布嘎、迷灑、高末3個行政村。
全市轄3個街道、7個鎮、7個鄉(其中5個民族鄉):開化街道、臥龍街道、新平街道、古木鎮、平壩鎮、馬塘鎮、德厚鎮、小街鎮、薄竹鎮、追栗街鎮、東山彝族鄉、柳井彝族鄉、新街鄉、喜古鄉、壩心彝族鄉、秉烈彝族鄉、紅甸回族鄉。市政府駐臥龍街道建禾東路。2014年,平壩鎮、馬塘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