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綿水之陽而得名。漢高祖六年(前201)置涪縣。晉永嘉元年(307)梓潼郡遷治涪城,以后歷代為州、郡治地。西魏置巴西郡,隋改稱綿州。1913年廢州設綿陽縣。1935年以綿陽為治地設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1950年設綿陽專區,屬川西行署區;綿陽專署駐綿陽縣,轄綿陽、彰明、梓潼、羅江、德陽、廣漢、金堂(駐趙鎮)、什邡(駐方亭鎮)、綿竹、安縣等10縣;江油、北川、平武3縣屬劍閣專區,三臺、鹽亭2縣屬遂寧專區。1951年江油縣遷駐中壩,舊治改稱武都鎮。1952年綿陽專區屬四川省領導。1953年,將廣漢、金堂、什邡3縣劃歸溫江專區;原廣元專區所屬廣元(駐嘉陵鎮)、旺蒼(駐馮家壩)、劍閣、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駐寶輪鎮)等8縣劃入綿陽專區;轄15縣。
1958年,原遂寧專區所屬遂寧、三臺、蓬溪、鹽亭、潼南、射洪(駐太和鎮)、中江等7縣劃入綿陽專區;撤銷彰明、江油2縣,合并設立江彰縣(駐中壩);綿陽專區轄21縣。1959年,江彰縣改名江油縣;撤銷昭化、羅江2縣,將昭化縣并入廣元縣;羅江縣并入綿陽、德陽、安縣3縣;綿陽專區轄19縣。1970年綿陽專區改稱綿陽地區,地區駐綿陽縣,轄綿陽、江油(駐中壩)、青川、平武、廣元(駐嘉陵鎮)、旺蒼(駐馮家壩)、劍閣、梓潼、三臺、鹽亭、射洪(駐太和鎮)、遂寧、蓬溪、潼南、中江、德陽、綿竹、安縣、北川等19縣。
1976年,由綿陽縣析置綿陽市,屬綿陽地區領導;綿陽地區駐綿陽市,轄1市、19縣。1977年將潼南縣劃歸江津地區;綿陽地區轄1市、18縣。1979年撤銷綿陽縣,并入綿陽市;綿陽地區轄1市、17縣。
1985年,(1)撤銷綿陽地區,綿陽市升為地級市,設立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江油等7縣劃歸綿陽市管轄。(2)撤銷廣元縣,設立地級廣元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青川、旺蒼2縣劃歸廣元市管轄。(3)撤銷遂寧縣,設立地級遂寧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蓬溪、射洪2縣劃歸遂寧市管轄。
1992年10月30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127號)批復同意撤銷綿陽市市中區,設立涪城區、游仙區。涪城區轄城廂、城北、工區、南山、朝陽5個街道辦事處和石塘、豐谷、塘汛、永興、吳家、楊家、青義、城郊、金峰9個鄉鎮,區人民政府駐原綿陽市市中區人民政府駐地,游仙區轄涪江街道辦事處和游仙、石馬、忠興、新橋、石板、魏城、徐家、沉抗、劉家、玉河、小枧溝、柏林、松埡、太平14個鄉鎮,區人民政府駐開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綿陽市常住總人口5170141人。其中:涪城區671401人、游仙區491561人、三臺縣1395841人、鹽亭縣566541人、安縣484224人、梓潼縣362712人、北川縣160301人、平武縣187799人、江油市849761人。
2002年,報經省政府批準,對安縣的茶坪鄉撤鄉并更名建立千佛鎮,江油市的九嶺鄉撤鄉建立九嶺鎮,安縣縣政府駐地由安昌鎮遷址花街鎮,平武縣響巖鎮政府駐地由現集鎮遷址至東南約2千米大松樹。至年末全市共有鄉鎮建制277個,其中鄉134個(民族鄉22個),鎮143個,農村村民委員會3450個,村民小組27546個,城鎮街道辦事處16個,社區居委會414個,居民小組2337個。
2003年7月6日,國務院(國函[2003]75號)批準撤銷北川縣,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7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3]184號)批復撤銷北川縣,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
2004年末,全市轄19個街道、143個鎮、123個鄉、11個民族鄉。共有392個社區、3418個村委會,2733個居民小組、25698個村民小組。
2005年4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5]53號)批復同意綿陽市人民政府機關辦公駐地由涪城區城郊鄉臨園路東段76號遷至城郊鄉園藝片區迎賓大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綿陽市常住總人口4613871人,其中:涪城區866727人,游仙區488604人,三臺縣1042064人,鹽亭縣417221人,安縣366802人,梓潼縣302246人,北川羌族自治縣197108人,平武縣170959人,江油市762140人。
2013年1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平武縣人民政府機關辦公駐地遷移的批復》(川府函[2013]7號)同意平武縣人民政府機關辦公駐地由龍安鎮政府街23號遷至龍安鎮金龍西路6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