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置羈縻蘭州,后為文蘭州,元分東、西蘭州,后并為東蘭州,旋改置安司州。明為東蘭州,民國置縣。
1996年,東蘭縣面積2414平方千米,人口約27.4萬人。轄2個鎮、21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東蘭鎮、武篆鎮、泗孟鄉、隘洞鄉、切學鄉、坡拉鄉、太平鄉、四合鄉、五聯瑤族鄉、中山瑤族鄉、蘭木鄉、弄占鄉、長江鄉、蘭陽鄉、巴疇鄉、金谷鄉、堂房鄉、長樂鄉、三弄瑤族鄉、大同鄉、坡豪鄉、板坡鄉、坡峨鄉。縣政府駐東蘭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東蘭縣總人口246715人。其中:東蘭鎮36379人,隘洞鎮25989人,三石鎮13378人,武篆鎮13194人,長樂鎮18486人,泗孟鄉11484人,切學鄉7599人,坡拉鄉8381人,四合鄉4857人,五聯瑤族鄉5362人,中山瑤族鄉6836人,蘭木鄉8315人,弄占鄉6504人,長江鄉13811人,蘭陽鄉10013人,巴疇鄉7801人,金谷鄉10261人,堂房鄉4588人,三弄瑤族鄉4449人,大同鄉7034人,坡豪鄉6132人,板坡鄉5490人,坡峨鄉10372人。
2001年12月3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準同意:將坡拉鄉與隘洞鎮合并為隘洞鎮,原坡拉鄉、隘洞鎮所轄的行政區域全部歸隘洞鎮管轄,隘洞鎮政府駐原隘洞鎮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68號);將長樂鎮與坡豪鄉合并為長樂鎮,其所轄行政區域范圍是:原長樂鎮的長樂、定安、板登、英發、樓華、華亨、納標7個村委會和原坡豪鄉所轄的行政區域,長樂鎮政府駐長樂村(桂政函[2001]469號);將巴疇鄉與堂房鄉合并為巴疇鄉,原堂房鄉、巴疇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全部歸巴疇鄉管轄,巴疇鄉政府駐巴疇村(桂政函[2001]470號);將武篆鎮與中山瑤族鄉合并為武篆鎮,其所轄的行政區域范圍是:原武篆鎮、中山瑤族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和原弄占鄉的銳開村委會,武篆鎮政府駐原武篆鎮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1號);將四合鄉與三石鎮合并為三石鎮,原四合鄉、三石鎮所轄的行政區域全部歸合并后的三石鎮管轄,三石鎮政府駐原三石鎮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2號);將坡峨鄉更名為花香鄉,其行政區域管轄范圍是:原長樂鎮的花香、坡索、草坪、大樂、英蘭5個村委會和原坡峨鄉永安、坡峨、弄蘭、樂延、干來、和平6個村委會(除和平村委會延銳片3個村民小組以外),花香鄉政府駐地遷至花香村(桂政函[2001]473號);將大同鄉、板坡鄉合并為大同鄉,其所轄的行政區域范圍是:原大同鄉、板坡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和原坡峨鄉和平村委延銳片的3個村民小組,大同鄉政府駐原大同鄉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4號);將長江鄉與蘭陽鄉合并為長江鄉,其所轄的行政區域范圍是:原長江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和原蘭陽鄉的蘭陽、納洪、板甲3個村委會,長江鄉政府駐原長江鄉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5號);將東蘭鎮與五聯瑤族鄉合并為東蘭鎮,其所轄的行政區域范圍是:原東蘭鎮、五聯瑤族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和原蘭陽鄉的江洞、拉岜2個村委會,東蘭鎮政府駐原東蘭鎮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6號);將弄占鄉與蘭木鄉合并為蘭木鄉,其所轄的行政區域范圍是:原蘭木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和弄占鄉的弄臺、果隆、弄輝、弄占、弄中5個村委會,蘭木鄉政府駐原蘭木鄉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7號)。
全縣現轄5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東蘭鎮、隘洞鎮、長樂鎮、三石鎮、武篆鎮、泗孟鄉、蘭木鄉、長江鄉、巴疇鄉、金谷鄉、三弄瑤族鄉、大同鄉、花香鄉、切學鄉。縣政府駐東蘭鎮。